冠心病患者应对季节变换带来危害的策略

2024-10-2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一、冠心病与季节变换的关系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会使得血液无法顺畅流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短促、头晕等心绞痛发作;严重情况还会出现冠脉急性闭塞,出现持续胸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等风险。

冠心病发病趋势及病情轻重变化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多项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寒冷、高温及气温骤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季节转换时,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后发病人数较多,气候时节变化对冠心病发病影响明显。季节变换时发病率超过平时的5倍,每年11月至12月和3月至4月,这两个季节转换时期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发作的高峰期。

二、季节变换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季节变换为什么对冠心病患者带来危害?在季节交替时,多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人体血管收缩或扩张,从而影响心脏的供血。每当季节交替之时,昼夜、室内外的温差都比较大,忽冷忽热的天气使人体血管时常处于从扩张到收缩,又从收缩到扩张状态,威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高温天气会导致人体出汗过多,使患者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引发血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气温降低,血管更容易收缩,收缩的时候斑块容易脱落或破裂形成血栓,从而将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

寒冷还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使原本就存在狭窄的冠状动脉供血进一步减少,从而容易诱发冠心病发作。季节交替时,气压变化幅度大,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加重有较大影响。当气压较低时,人体可能会发生缺氧,致使血管痉挛、肾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都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中老年人各项功能退化,机体防御和调节功能大幅度减退,因而对外界环境不良因素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季节变化时,人体的生物钟等也可能受到一定干扰,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出现紊乱,这也不利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稳定。

三、冠心病患者应对季节变换的策略

(一)规范用药,避免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冠心病患者需坚持长期规范用药,可以避免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平时按医嘱坚持服用标本兼治的药物,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在季节变换时常备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急救中成药,必要时舌下含服,可缓解症状。

(二)降温时节防寒保暖,守护心脏安康。秋冬之际,气温骤降时,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心脉易收缩、闭塞,加重冠心病。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8℃—24℃。若外出要佩戴围巾、帽子及厚外套等,以适应不同的室内外温度。老年患者要多穿衣服,以避免着凉。若房间内温度较低,则要使用保暖设备,如电暖气、空调等提高室内温度。

(三)炎热季节降温补水,保护心脉通畅。炎热季节,气温高,人体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升高,需注意降温和补水。冠心病患者应减少户外活动,适度使用风扇、空调降低室内温度,以27-28℃为宜。天热人体出汗较多,水分易流失,应该多喝水,建议淡茶、温开水或常温水,及时补水。

(四)季节性饮食调整,有利于心脏健康。春夏饮食以清淡为主,少盐多果蔬,少吃冷硬黏性食物,少吃肉类,多吃山药、薏苡仁、大枣等健脾祛湿之品。秋冬日常饮食应多以易消化、高蛋白质食物为主,如大豆、牛奶、鸡肉、鱼类。少吃煎炸烧烤、熏腌制的食物,采取低盐低糖、少量多餐的原则。

(五)戒烟限酒,谨防冠心病病情加重。戒烟不仅能够有效维持患者良好的心脏状态,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患者冠心病的急性发作频率。寒冷季节,有人认为酒可以增加抗寒能力,可以御寒。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心绞痛控制较差的患者,不建议饮酒,特别是不可过量。酒精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心肌耗氧量,进而加重患者冠心病病情。

(六)科学锻炼,预防冠心病病情加重。季节交替,日夜温差大时,运动需注意气温变化,寒冷、炎热的天气应减少室外运动。冠心病患者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每周运动3~5次,即可达到锻炼目的,每次运动30~40分钟。可进行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七)规律作息,维护心脏健康。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规律且充分的休息,若是条件允许可以在午间适当睡一段时间,保证充沛精力,保持心理健康平衡,对降低心脏及身体负担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季节变换时期,如果遇到冠心病急性发作,患者需停止一切活动,立即坐下或平躺休息,舌下含服急救药物。如情况不能缓解,要立即就医,拨打急救电话120,尽早进行规范诊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一科 卿立金)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