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中西医结合的干预与治疗

2024-10-2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儿童抽动障碍,又称为多发性抽动症或特发性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障碍,主要表现为重复、突然、快速、不随意的肌肉运动或发声。这种病症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干预与治疗方法。

 

 一、儿童抽动障碍的概述

 

儿童抽动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患儿可能会出现眨眼、耸肩、清嗓子、咳嗽等多种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且难以自我控制。

 

 二、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1. 药物治疗

 

- 抗抽动药物:常用的抗抽动药物包括盐酸硫必利、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从而减轻抽动症状。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乏力等,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抗抑郁药物:对于抽动障碍伴有抑郁症状的患儿,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这些药物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2.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儿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减轻抽动症状和改善情绪状态。

- 行为疗法:如暴露疗法和反应预防疗法等,可以帮助患儿学会控制抽动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1.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抽动障碍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常见的证型包括肝风内动、肾精亏虚、脾失健运等。

 

- 肝风内动证:常用安宫牛黄丸、天王补心丹等中药方剂,以清肝火、祛风为主。

- 肾精亏虚证: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药方剂,以补肾填精为主。

- 脾失健运证:常用六君子汤、健脾丸等中药方剂,以健脾益气为主。

 

2.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丰隆、太冲、合谷、百会等,针灸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减轻抽动症状。

 

3. 推拿和按摩

 

推拿和按摩也是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方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

 

4. 拔罐和刮痧

 

拔罐和刮痧可以帮助激活气血,减少痉挛和抽动。这些方法虽然不如针灸和推拿常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四、中西医结合的干预与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具有显著优势。通过西医药物控制症状,中医调理身体机能,两者相辅相成,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抽动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 综合治疗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

 

每个患儿的症状和病因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年龄、性别、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3.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在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方法,可以帮助患儿更好地应对疾病,减轻心理负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生活护理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生活护理也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重要环节。家长应给予患儿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同时,还应注意患儿的饮食营养和身体健康状况,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语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障碍,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抽动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合作,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重心理治疗和生活护理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患儿能够早日康复,迎接美好的未来。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三病区 关鹏丽)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