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科普: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
2025-1-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1、社会共治
艾滋病防控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我们需要加强多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艾滋病挑战。
2、终结艾滋
通过科学防治、宣传教育、关爱救助等多措并举,努力降低艾滋病发病率,最终实现艾滋病的终结。
3、共享健康
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共享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什么是“艾滋”?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为AIDS。它是由艾滋病毒所引起的。艾滋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及HIV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初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恶心,肌肉酸疼等症状。约两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发病期可以出现全身的症状,发热,盗汗,厌食,并逐渐侵袭各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眼部等,可继发肿瘤,严重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目前,针对艾滋病已经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三大传染途径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眼泪、汗液或者唾液里的艾滋病毒是非常非常少的。脱离了人体环境以后更是几乎无法生存。拥抱、握手、亲吻,共用餐具、马桶等都不会传染。
1、性传播
性传播主要分为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如果一个人和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而不使用安全套的话,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也是患艾滋病最常见的方式。
2、血液传播
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注射器,会将艾滋病病毒输入血液,导致感染。甚至使用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解剖刀、输血设备等,如果未经正确的消毒,都可能成为传播艾滋病病毒媒介。
3、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哪些行为不传播艾滋病病毒?
咳嗽、打喷嚏、谈话、蚊虫叮咬、共同进餐、同住、同用一个浴池、坐便器、公共场所的一般接触、接触纸币、硬币、票证、礼节性亲吻、拥抱、握手等不会传播艾滋病。
预防“艾滋”从我做起
1、要树立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普及性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
2、要正确使用安全套。发生性行为时要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
3、婚前要进行艾滋病检测,如果检查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及时告知结婚对象,并采取预防措施。
4、如患有性病,要到正规医院积极规范检查和治疗,直到彻底治愈。
5、积极寻求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服药,也就是在发生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前,遵从医嘱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或者发生危险行为后72小时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越早越好,需连续服用28天。
6、如有纹眉、打耳洞、拔牙等需求,一定要到正规机构进行,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7、切记远离毒品,抵制使用毒品。如果已经不幸染上毒瘾,要积极戒除,可采取美沙酮替代治疗和清洁针具交换等方法,避免使用共用注射器吸毒。
(大连市西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与免疫规划部 杨淳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