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男子急性心肌梗死,拨打 120 都来不及,县乡村胸痛网接力救他一命
2025-1-2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本报记者 高玉元
男子病发时距离县城 20 多公里,如果拨打 120,坐等急救车到达需要二十多分钟,而他所患疾病一分一秒都不敢耽误。
十几个家人六神无主,哭得撕心裂肺。
在 120 急救车到来之前,在 10 分钟内,他心脏骤停反复发作 5 次,几个中国最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者,我们的健康守门人,硬是把他从鬼门关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抢了过来。
已退休被卫生院返聘的心血管资深医生何天平感慨:这个病例里,从乡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再到县医院,任何一个环节迟疑,他都会死在去县医院的路上,回天无力。
一场生命的接力
1 月 5 日 13:35,武陟县乔庙镇 60 岁的赵先生在家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和大汗淋漓等症状,在家人的催促下到村卫生室求治。本以为就是服药或者缓缓就好了,没想村卫生室医生赵保安却很严肃地说:很可能是心肌梗死,赶紧去卫生院。
几乎没在村卫生室做其他停留,在村医的陪同下,家人把赵先生送往 500 米之外的乔庙镇卫生院。即使这么近,村医仍拨打了卫生院的对接医生电话。
何天平解释,这是该县组建的胸痛抢救网络在起作用,县医院建立胸痛中心,乡镇卫生院是胸痛单元,村卫生室是胸痛哨点,遇到这类患者,乡村医生要当机立断,不能一分一秒地犹豫。“我们平常经常对村卫生室医生进行培训,村医对此病警惕性很高。”
武陟县乔庙镇卫生院值班医生高航、护师侯小雪迅速把患者纳入胸痛绿色通道,让患者平卧在抢救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抢救车、除颤仪、心电图机也迅速到达床边,通知化验室抽血。
他生命最危险关头的第一个抢救小组启动,同步激活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何天平说:“这都是一键启动的,确保患者后续抢救和县人民医院无缝对接。”
男子到达乡镇卫生院 3 分钟内,做上了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护人员根据流程立即让其嚼服肠溶阿司匹林 300 毫克、口服替格瑞洛片 180 毫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 20 毫克、静脉注射普通肝素 4000 单位。严密监护生命体征。
“采取急救措施后,如果患者不出现意外,我们会快速把他送到县医院,如果出现意外,要立刻抢救。” 何天平介绍,这个患者随后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
这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医生立即给除颤,第一次除颤成功,心脏恢复规律跳动,意识转清。
第二次,再次心室颤动,再次除颤成功。
第三次,再次心室颤动,再次除颤成功。
第四次,再次心室颤动,再次除颤成功。
在急救车没到达之前,他心室颤动接连五次,都被硬生生抢救过来。在 120 到达前的半个多小时,这群健康基层守门人,成了这个男子,这个家庭唯一的依靠。
后在县医院救护车护送下,迅速到达武陟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导管室(DSA),开通闭塞的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血管。患者转危为安。
省级专家高传玉点赞基层医生:要大胆抢救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原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高传玉对这个病例的抢救给予高度评价,多年来,他一直在向基层医生推广胸痛抢救技术: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乡镇卫生院应大胆积极溶栓治疗。
高传玉介绍,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长,即从有症状到见到医生的时间非常长,不能在黄金救治时间(120 分钟内)得到及时救治;再灌注比例低,即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有效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的比例较低。(此处添加分号,使两个原因的并列关系更清晰)
高传玉说,现有胸痛中心建设项目不能解决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的救治瓶颈,一定要让患者患病后尽快到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让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距患者更近。鉴于目前中国的医疗机构,在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积极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通过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在以下四个方面改善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瓶颈:一是加强科普教育,让患者一出现胸痛,就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二是救治单位能及时早期发现、识别心肌梗死;三是对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及时转运至上级医院,缩短缺血时间;四是就地溶栓,努力缩短缺血时间,使患者能在黄金救治 120 分钟内开通堵塞血管,降低死亡率。(列举项之间用分号分隔,层次更清晰)
乔庙镇卫生院积极参与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经具备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拥有战胜心肌梗死的各式武器。有针对血栓的溶栓药阿替普酶,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替格瑞罗、氯吡格雷片,抗凝药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有调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有针对心律失常的除颤仪、胺碘酮、利多卡因、阿托品;有针对泵衰竭的多巴酚丁胺、呋塞米、硝酸甘油;有针对心源性休克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甲泼尼龙。还有针对机械并发症的郑州转运预案,有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专业的护师组成的三级医疗工作组,24 小时时刻准备着。
说起这些,何天平如数家珍:“这个男子能活下来,不是一个医生一个环节的功劳,而是一个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