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手摁下“脑内风暴”终止键
2025-3-1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任怀江 张腮文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救治不是单兵作战,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多学科协作力量的绽放。”近日,温县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CU)一日内救治了两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后,NCU副主任聂琬琬感慨道。
2月13日上午,61岁的陈女士突发雷击样头痛。9时26分,陈女士在该院急诊行头颅CT,显示为广泛SAH,随即收治于NCU。团队迅速启动,积极予以陈女士降颅压、减轻脑水肿、镇痛等救治,待陈女士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完善头颈CTA检查,精准锁定前交通动脉瘤。随即结合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波为首的介入团队,3小时内启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张波介绍,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SAH的“非典型症状”(如颈部痛、恶心、呕吐、头痛)常被误诊,早期头颅CT筛查、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或全脑血管造影的快速响应是破局关键。
同日傍晚,58岁的郑女士因颈部剧痛来院,18时56分行急诊头颅CT,显示为SAH,询问家属病史得知郑阿姨10年前曾因SAH行手术治疗。随即结合张波为首的介入团队直接行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左侧颈内动脉瘤破裂,全麻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术后,两位女士转入神经重症监护室,开启了更为惊险的“并发症突围战”。团队为她们实施了“毫米级”监测管理,密切观察是否有脑疝、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和其他潜在并发症的迹象。
脑疝发生速度快,极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患者生命体征严重紊乱,病死率、致残率均极高。为了严防脑疝,将床头抬高30°、应用阶梯式降颅压药物。脑血管痉挛,会引起患者迟发性缺血性损伤,继发脑梗死,出现局灶神经体征,是SAH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为了严防患者血管痉挛,遂实施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联合脑脊液置换术。肺部感染,是SAH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也是SAH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首要诱因和死亡原因之一。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肺炎风险并预防压疮,护士为患者定时翻身叩背、应用抗感染药物。为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及焦虑情绪,心理护理同步上线……通过一系列精心护理和对症支持治疗,两名患者均转危为安,目前已转到神经外科继续巩固治疗。
“目前,医院针对SAH患者,已形成一条成熟的救治链:从入院到急诊科、CT室的零等待;到神经重症监护室的生命体征评估、镇痛镇静管理;到神经外科介入团队的手术干预;术中麻醉团队的生命护航;术后神经重症监护室团队的精细化管理。这样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了准确诊断、积极干预、术后个体化管理的SAH救治‘黄金三角’。”聂琬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