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引领“人工心脏”技术革新,点亮生命希望

2025-3-2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3月17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保卫战正无声上演。

 

在冷冽的无影灯下,主刀医生、该院副院长张向立带领的心脏外科团队屏息凝神,操控着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为濒危的生命注入全新动力。

“人工心脏”精准植入,助力心衰患者重生

经过数小时奋战,这颗“人工心脏”被精准嵌入患者杨先生胸腔,如同一个精密的生命“引擎”,将血液从心脏引出,加压后精准输送到主动脉,为全身各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这是华中地区首次应用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技术,标志着医院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之一,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此次手术中应用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其核心技术在于通过超导磁体构建的“无形轴承”,使内部叶轮悬浮运转,实现血泵在旋转时零机械摩擦,构建起接近人体原生环境的血流动力学模型。

该手术无需摘除患者已近衰竭的左心室,只需在心脏旁路精准植入这个“人工心脏”,当原生心脏因心肌病变失去泵血能力时,人工血泵立即启动代偿机制。

 

刘先生的手术是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人工心脏” 应用的缩影。多年来,该院在心脏手术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了众多高难度手术。自2022年正式将“人工心脏”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完成36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创下国内同类手术多项技术突破。

多学科协作,心衰患者重获希望

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众多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因“人工心脏”技术重燃生命之火。2024年2月,体重达105千克的黄先生,因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生命一度陷入极度危险之中。然而,他的命运在踏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那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成为他重生的起点。

当时,黄先生的心功能已降至IV级,随时可能遭遇心源性猝死的威胁。此外,他还面临着心脏功能衰弱、体重超标以及供体心脏匹配难度高等诸多难题。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迅速集结了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他们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对黄先生的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和反复研讨,最终决定为黄先生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

2024年4月8日,手术正式开始。面对黄先生胸腔粘连、凝血功能异常等重重困难,手术团队凭借精湛医术和顽强毅力,成功跨越了一道道难关。术后36小时,黄先生便顺利脱机拔管,于5月2日康复出院。

心脏移植供体稀缺,“人工心脏”带来新生

70岁退伍老兵李先生,已与心力衰竭抗争11年,病情逐渐恶化。2024年4月,李先生急性心力衰竭紧急入院——心脏严重扩大,合并多瓣膜重度反流、肺动脉高压及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面对心脏移植供体稀缺且等待时间漫长的严峻形势以及李先生刻不容缓的病情,该院凭借成熟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李先生量身定制了一套综合性的手术方案,即“左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2024年7月15日,经过精心准备,李先生成功接受了手术。术后第四天,他便顺利转回普通病房,并于2024年8月7日康复出院。如今,这位曾经饱受病痛折磨的老兵,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群体面临严峻困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我国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已达约1300万,且逐年增加。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约20%,意味着在5位患者中,仅有1位能挺过5年的艰难时光。

心脏移植,这种曾经被视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最后希望的疗法,却因心脏供体的极度稀缺而显得遥不可及。与庞大的患者群体相比,可供移植的心脏数量犹如沧海一粟,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许多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无奈地耗尽了生命最后一线希望,遗憾离世。

 

“人工心脏”的出现,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张向立介绍,“人工心脏” 根据功能可分为心室辅助装置和全“人工心脏”,其中左心室辅助装置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成熟。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 “人工心脏” 利用磁场让叶轮悬浮,不仅解决了血栓形成的难题,还能减少对血细胞的破坏,使患者佩戴体验更舒适。

引领“人工心脏”技术革新,点亮生命之光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在“人工心脏”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2021年起,医院积极参与“人工心脏”植入术的临床试验,并为此倾注了大量资源,精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致力于攻克植入手术及相关治疗领域的重重难题。2023年12月,郑州市心衰机械循环支持中心在该院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如同为心血管专科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强心针”,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迈向新的高度。

“‘人工心脏’的问世,无疑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突破。它不仅为患者开辟了一条生存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得以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节奏。”张向立分享道,“2024年,我们团队成功完成了18例‘人工心脏’植入术。”

张向立说,“人工心脏”技术的迅猛发展,像是给患者的生命上了一道“保险”。对于那些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部分患者甚至可以不再依赖心脏移植,依靠“人工心脏”就能维持正常生活。

据介绍,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4年开展心脏移植手术101例,进入全球前十大心脏移植中心。为给心衰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2025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在“人工心脏”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从1月份至今,已开展14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正如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尹磊所说,医院全链条的心血管诊疗服务、全覆盖的心血管诊疗技术、全兜底的心脏移植手术,有力地推动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人工心脏”技术的涌现与应用,标志着医疗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为无数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点亮生命延续的希望之光。(本报记者 丁玲 通讯员 汪俊杰)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