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零:突破技术瓶颈,编织全域救治网络
“今天,我们与省卒中学会携手,共同开启全省社会办医二级以上医院脑卒中溶栓技术普及暨‘三年清零行动’计划。到2027年年底,全省所有社会办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相关专科医院都要熟练且规范地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推进会上,河南省社会办医协会会长李红星的发言铿锵有力,一场致力于补齐社会办医医疗技术短板的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疾病诊断中,急性脑梗死的数量位居首位,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三大病种之一。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限制,全省多数社会办医疗机构尚未开展此项技术,即便开展了,技术水平也相对不够成熟。因此,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静脉溶栓技术水平刻不容缓。
根据《河南省社会办医二级以上医院脑梗死溶栓技术普及暨“三年清零行动”实施方案(2025年~2027年)》的规划,此次行动将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2025年为摸底筑基阶段,完成对全省社会办医疗机构溶栓能力的全面评估,确保30%的机构达到相应技术标准;2026年进入提质扩面阶段,通过帮扶、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推动60%的机构实现规范化救治;到2027年实现全面清零,所有目标机构都要建立起完善的质控体系,让溶栓技术实现同质化覆盖,从而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全省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超过6万家,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李红星说,此次行动不仅能填补基层医疗技术的空白,还将有力带动相关学科建设,最终目的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基层突围:从“不敢救”到“争分夺秒救”
“社区医院仅用21分钟就完成溶栓,转诊上级医院时还能做到无缝衔接,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洛龙区太康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娟向记者分享了一个近期案例。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因右侧肢体麻木前来社区就诊,分诊护士凭借“卒中九大症状”快速做出识别,在10分钟内便完成了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和溶栓准备工作,最终,患者的DNT(入院至溶栓时间)创下基层纪录。
洛龙区太康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洛阳伊洛医院。2024年,该中心成功创建成为洛阳市首个城市社区卒中救治单元。“只有把基层这张救治网织得更密,才能在与时间赛跑中赢得胜利!”洛阳伊洛医院院长刘捷介绍道,医院将脑卒中救治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专门投入专项资金对救治流程进行优化,还积极推动区卫生健康委出台相关防治方案,构建起“区级主导—医院引领—基层联动”的三级防控体系。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救治流程,洛阳伊洛医院联合12家基层机构,开展了分岗位、全员化、全院化的培训和演练。如今,经过持续不断、规模各异的培训,无论是医院内部的保安、保洁、导医,还是院外基层网点的医师、社区健康宣传员,都练就了一双能精准识别脑卒中症状的“火眼金睛”。一旦各岗位人员识别出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既定的接诊流程,会根据就近原则,迅速将患者送至CT室(同时联系脑卒中医生在CT室会合),或者直接送往卒中中心诊室,这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在院内的就诊时间。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洛阳伊洛医院共开展静脉溶栓802例,其中由导医识别的有38例、收费人员识别3例、保安识别2例、药房工作人员识别2例、非脑卒中专科医生识别55例、基层医生识别86例。
防筛结合:7.1万份数据筑牢“第一道防线”
在洛龙区鸿儒社区卫生服务站,82岁的周女士拿着颈动脉超声检查单,赞不绝口:“不仅能免费检查血管,还有专家到社区坐诊,咱老百姓真是太有福啦!”这份“福气”,得益于洛阳伊洛医院“公卫 + 专科”融合的创新实践。
“作为一家民营医院,洛阳伊洛医院每年投入近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这项惠民工程,至今已持续10余年,每年惠及4000余人次,单人次体检增值服务价值达500元。通过这项举措,能更早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健康隐患;同时,医疗资源下沉,洛阳伊洛医院卒中中心团队的医生轮流坐诊太康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专业的健康筛查和诊疗服务。”刘捷介绍,通过这种“公卫 + 专科”的融合实践,医院既坚守了基本医疗的民生底线,又用实实在在的服务筑牢了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在洛阳伊洛医院,对脑卒中高危筛查工作从未间断。通过对住院、门诊、体检科就诊人群的筛查,以及在院内张贴脑卒中高危筛查表等多种渠道,自2021年8月至2025年3月19日,共筛查71379人次,其中高危人群达19432人次,占比27.2%。
随着筛查数据库的不断扩容,为了更好地对这些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管理,2024年4月,洛阳伊洛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主任郭丹泵提出,做好数据库管理工作,不仅要对脑卒中高危患者进行随访,还要对脑卒中中危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患者进行管理和健康指导,并提议针对数据库中的脑卒中中危患者生成随访任务。目前,该院是河南省少数可以进行脑卒中高危筛查评估后,对脑卒中高危、中危患者进行随访的医院。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开展‘溶栓前哨’培训与帮扶,建立基层溶栓质控标准,推动中医医疗机构融入脑卒中防治体系,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体系……”对于未来的工作,河南省卒中学会会长许予明说,将通过多种举措,让“脑卒中可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基层医疗机构“敢救、能救”,让百姓“早识别、快救治”,最终构建起一张“全域高效救治网”。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今,河南社会办医院以河南省社会办医卒中百万减残工程“溶栓三年清零行动”为契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服务功能,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救治。(本报记者 朱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