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宏:初心如磐的制药人 匠心独具的老药工

2025-4-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刘永胜

医不离药,再好的名医,也要有好药作为支撑,才能药到病除——这是中华医学传承的精髓之一。药工,这个从事传统中药炮制工作的群体,他们的名字,虽然不在处方上,但彰显在患者康复的笑脸上,是医疗卫生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的主任药师何广宏就是其中的一位。

39年来,何广宏始终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被人们称为“初心如磐的制药人,匠心独具的老药工”。去年12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公布建设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158个,何广宏名列其中,获中央财政支持50万元,建设周期三年。

他把“用心”二字,熬进每一锅药里

1986年,18岁的何广宏初入药坊,师父曾手把手地教他“滴水成珠”的功夫:将热油滴入清水,若油珠圆润不散,方算炼成。

何广宏回忆说,一次走神,热油溅上手背,自己咬牙攥紧铜勺未让药油洒出一滴。“疼吗?疼就对了,这疼是叫你记住,手里捧的是患者的命。”师父的话刻进他骨血。晨曦中,他晒药、翻搅、收膏的动作已成剪影。

多年来,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老药坊,何广宏总比旁人早到1小时,佝偻着背,将大炒麻油倒入铁锅,火苗在灶膛里“噼啪”作响。黑膏药的熬制需经历“浸药、炸料、炼油、下丹、去火毒”五大工序,仅炼油一步便要持续搅拌6小时,油温须精准控制在320℃以内。“火候差一点,药效就毁一半。”他摩挲着被烫出疤痕的手掌,眼神如铁锅里的麻油般沉稳。患者说:“贴上何师傅的膏药,能闻到一股‘苦香味’,像极了人生。”他却笑:“哪有什么秘方?不过是把‘用心’二字,熬进每一锅药里!”

孜孜以求,让“匠心”融入创新

2001年至2008年,何广宏主持医院制剂室的全面工作,致力于提升院内制剂的科技含量。他亲力亲为,带领团队研发了黑膏药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一创新巧妙融合了温控、数控等前沿科技,革新了黑膏药的生产工艺,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流程和操作系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黑膏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业界的黑膏药质量控制难题。

守正创新不止步。接下来,何广宏置身于车间生产一线,经过多次筛选试验和工艺验证,优化提高了17个传统制剂的配制技术,创新研发了18个新制剂工艺,制订出35个院内制剂的工艺标准,2004年全部顺利取得了河南省药监局制剂批准文号。由他主持的“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的研究”被河南省科技厅评为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临床20年来,服务患者超1000万人次。

一炉药香,半生坚守。这就是何广宏,一个老药工用半生光阴,为世人熬制的一帖“良心”。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