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的献血之路,始于8年前的深秋。2017年11月,刚考入医学院校的张磊在校园献血车上完成了人生首次献血。此后8年间,从全血到血小板,从学生到医护工作者,他22次伸出手臂,参与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6000毫升,相当于将全身血液置换1.5次。
2019年5月,在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实习的张磊,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当听到医护人员介绍“我国每年约3万名患者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据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起笔在《志愿捐献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编号“豫A01508”就此载入中华骨髓库。
2022年12月,刚配合完成一台急诊手术的张磊接到郑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此后半月,他默默调整饮食结构,推掉朋友聚餐,却最终因患者病情变化无奈终止捐献,这成了他心中的遗憾。
2025年3月18日晚,正在医院值班的张磊手机突然震动,郑州红十字会再次联系到他,告知有位7岁患儿的造血干细胞再次与他初配成功,且治愈成功率能达到97%,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捐献。作为医护工作者,且刚为人父的张磊,深知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对这位7岁的患儿和他的家人意味着什么。张磊毫不犹豫地说,只要自身符合捐献条件,他非常愿意为这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他带去生的希望,也为自己5个月大的孩子树立榜样。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非小事,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捐献,张磊积极配合,在采集前迅速调整生活节奏、合理膳食,以保持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捐献。4月6日至4月11日,他一共注射9次动员剂,将脊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中来。“注射动员剂后,虽然有不适,但患儿的生命不能等待。对于很多人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了。这不仅是一份承诺、一份责任,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张磊说。
4月11日8时20分,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张磊如约出现,接受采集。经过4个多小时的外周血分离,院方分析检测细胞数,最终确认张磊捐献的202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液符合患儿需求。12时17分,采集完成的提示音响起。张磊在采集袋标签旁给这袋“生命种子”上贴着浅蓝色便签,上面写着:“好好长大,这个世界值得期待。”
2017年至2025年,8年间,张磊已成为全省第15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磊说:“在无影灯下见惯生死,更懂生命背后的重量,我的每一次努力,也许就是别人生命的机遇。”(本报记者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