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用药护理要点:正确服药,保障血压稳定
2025-4-1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正确的用药护理是保障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压患者用药护理的要点。
一、了解降压药物的种类
1. 利尿剂
- 如氢氯噻嗪等。这类药物通过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使用利尿剂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钾、尿酸等指标。
2. 钙通道阻滞剂(CCB)
- 像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它们主要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而降压。副作用可能包括面部潮红、心跳加快、脚踝水肿等。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例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此类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起到降压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干咳、低血压、高血钾等。
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 如氯沙坦、缬沙坦等。它的作用机制与ACEI类似,但没有干咳的副作用,也可能会引起低血压、高血钾等情况。
5. β - 受体阻滞剂
- 以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为代表。主要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降低血压。可能会造成心动过缓、乏力、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二、正确的服药时间
1. 长效降压药
- 许多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每天只需服用1次。这类药物的服药时间比较灵活,但一般建议在早晨起床后服用。因为早晨醒来后,人体血压会逐渐升高,服用长效降压药可以有效控制清晨血压高峰。
2. 短效降压药
- 像硝苯地平片等短效降压药需要多次服用。一般每天2 - 3次,具体服药时间根据血压波动情况而定。如果患者血压波动规律为晨起高,白天相对平稳,可在早晨起床后、中午、晚上睡前分别服药。如果是下午血压偏高,也可在上午和下午增加服药次数。
三、服药剂量与规律
1. 严格遵医嘱
-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年龄、并发症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服药剂量。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自行增加剂量可能导致低血压等严重后果,而减少剂量会使血压控制不佳。
2. 避免漏服
- 为避免漏服,可使用药盒分格存放每日的药物,并设置闹钟提醒。如果漏服了短效降压药,在发现后应尽快补服;如果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则按正常剂量继续服用,避免一次服用双倍剂量。对于长效降压药,如果漏服,一般不需要补服,按正常时间服用下一次的剂量即可。
四、药物的保存与相互作用
1. 药物保存
- 不同的降压药物保存方法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多数降压药只需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即可。但有些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需要整片吞服,不能嚼碎或掰开,否则会影响药物的缓释效果。
2. 药物相互作用
- 高血压患者如果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可能会服用多种药物。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减弱降压药物的作用;而某些排钾利尿剂与ACEI或ARB合用时,如果不注意监测血钾,可能会增加高血钾的风险。
五、患者教育与自我监测
1. 健康教育
-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危害以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患者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高血压相关的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 自我监测
- 患者应学会正确使用血压计进行自我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如早晨起床后、晚上睡前)测量血压,记录血压值。如果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正确服药、注意服药时间、剂量、保存和相互作用等要点,以及积极开展自我监测和健康教育,才能确保血压稳定,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葛市中医院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