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新生儿溶血病
2025-4-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身边有不少新手爸妈们再听到新生儿溶血病时,内心都比较恐慌,他们潜意识的认为和溶血关联的疾病都会很严重,甚至认为很难治愈。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介绍下这种疾病,从而减少家长们的担忧。
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疾病。母体免疫系统将胎儿红细胞视为“异物”,产生抗体(IgG型)。胎儿或新生儿的红细胞被母体抗体攻击,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释放大量胆红素从而引发黄疸、贫血甚至脑损伤。其核心原因就是母婴血型不合,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ABO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母体天然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其次为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如“熊猫血”),胎儿为Rh阳性时易发生,第一胎通常不受影响,但若母亲因输血、流产等接触过Rh阳性血液,体内就可能会产生抗体,导致第二胎发病;其他血型系统的则较为罕见。
如何识别新生儿溶血病呢?首先其典型症状有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展迅速,皮肤、眼白发黄),其次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此外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抽搐、肌张力异常,有可能遗留听力障碍或者智力损伤。对于此类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分为产前和产后,产前筛查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血型与抗体筛查,孕妇首次产检需检测ABO和Rh血型,Rh阴性者需定期监测抗体水平;二是超声监测,观察胎儿是否出现水肿(严重溶血的表现);三是羊水穿刺,检测羊水中胆红素浓度,评估溶血风险。产后诊断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血型与抗体筛查,新生儿血型、新生儿溶血实验(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放散试验阳性可以确定为新生儿溶血症);二是胆红素水平, 经皮胆红素仪或血液检测,动态监测数值变化;三是溶血指标,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
看到这,家长们也不必过分焦虑,因为新生儿溶血症绝大部分是可防可治的,比如RHD阴性母亲的预防,其可以在孕28周左右,进行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分娩后72小时内再次注射(若新生儿为Rh阳性)。此外,对于临床上较常见到的是ABO溶血,其症状通常较轻,产后密切监测黄疸即可。关于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是根据其临床分型决定的,通常分为轻、中、重三型。其中轻型无需治疗,中型需光疗(蓝光治疗),或者药物干预(静注免疫球蛋白);重型可能需换血治疗,以此可以快速清除胆红素和抗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严重贫血者需输注红细胞。
对于患儿家属也通常会有一些疑问,比如O型血妈妈生的孩子一定会得溶血病吗?不一定!仅约20%-25%的O型血妈妈所生A/B型婴儿可能出现轻微溶血,绝大多数无需换血。第一胎溶血,第二胎会更严重吗?Rh溶血会随胎次加重,因此Rh阴性妈妈需严格按医嘱注射抗D球蛋白。ABO溶血无此规律。溶血病能彻底治愈吗?轻型可自愈,中重型通过光疗、换血等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需警惕核黄疸后遗症,此外家长们要科学对待光疗,蓝光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段,避免用“土方法”延误治疗。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家长们对新生儿溶血病也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总而言之,新生儿溶血症虽有一定风险,但通过规范产检、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康复。了解疾病原理,消除恐慌,与医生充分沟通,是保护宝宝健康的关键!
(郑州人民医院输血科 吴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