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感染为何难治?哪些情况需紧急就医?

2025-4-1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感染难以控制且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数据显示,全球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足,其中约20%的患者最终需要截肢。这一数据背后,是糖尿病足感染复杂的病理机制与治疗难点。

 糖尿病足感染为何难治?

糖尿病足感染的难治性源于多重因素叠加。神经病变是首要原因,长期高血糖会损伤下肢神经,导致患者对足部损伤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踩到尖锐物或烫伤而未察觉,延误治疗时机。血管病变进一步加剧了感染风险,糖尿病会导致下肢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闭塞,使足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足,伤口愈合能力显著下降。

感染的复杂性也是治疗难点。糖尿病足创面常存在多种耐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这些细菌在创面长期生存,会逐渐变异出耐药性,形成“超级细菌”。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细菌培养中,耐药菌检出率高达40%。此外,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白细胞杀菌能力减弱,进一步降低了抗感染能力。

治疗不当也会加重病情。部分患者未遵医嘱按时服药,或自行停药、更改剂量,导致血糖波动,影响治疗效果。例如,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下肢血管持续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哪些情况需紧急就医?

糖尿病足感染的进展往往迅速且隐匿,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 局部感染加重  

   若足部伤口出现红肿、发热、渗液增多,或伴有恶臭,可能是感染扩散的信号。例如,患者可能发现伤口从浅表溃疡发展为深部脓肿,甚至触及波动感,提示脓液积聚。

2. 全身症状出现  

   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表明感染可能已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患者体温持续高于38.5℃,伴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

3. 组织坏死  

   皮肤颜色变黑、变暗,或出现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提示组织已严重缺血坏死。例如,足趾末端发黑、干枯,或伤口流出黑色坏死组织,需紧急清创。

4. 神经症状恶化  

   若足部疼痛加剧,或出现麻木、刺痛、蚁行感等异常感觉,可能是神经损伤加重的信号。例如,患者可能因无法感知疼痛而继续行走,导致伤口进一步扩大。

5. 血管病变加重  

   足部皮肤苍白、发凉,或出现间歇性跛行,提示下肢血管闭塞。例如,患者行走数百米后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但再次行走时疼痛复发,需警惕动脉硬化闭塞症。

 如何预防与应对?

预防糖尿病足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定期检查和足部护理。患者应每日检查足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赤脚行走或使用热水袋。若发现小伤口,需及时用碘伏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

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制定方案。轻度感染可通过局部清创、抗生素软膏(如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重度感染需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必要时进行手术清创。若出现坏疽或血管闭塞,可能需截肢或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术)。

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需“早发现、早干预”。患者应警惕足部异常,切勿拖延就医。通过科学管理血糖、规范治疗感染,多数患者可避免截肢,重获健康生活。

(濮阳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秦跃辉)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