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危险!重新认识安全高效的核医学
2025-4-2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提到“核”,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核电站泄漏等危险场景,进而对核医学心生恐惧。实际上,核医学中的辐射与这些高危场景有着本质区别。在现代医学的精密调控下,核医学中的辐射不仅可控,更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得力助手。今天,就让我们打破偏见,重新认识安全高效的核医学。
核医学的核心,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以及进行医学研究。在诊断方面,通过向人体引入带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剂,这些示踪剂会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过程,而其释放的射线能被特殊设备捕捉成像,帮助医生观察器官功能和病变情况;在治疗领域,放射性核素能精准靶向病变细胞,利用射线的辐射效应杀死癌细胞或异常组织。虽然涉及“辐射”,但核医学的安全性早已通过科学设计与严格监管得到保障。
从辐射剂量来看,人们对核医学的恐惧多源于对辐射量的误解。日常生活中,我们本就处于天然辐射环境,如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等,每年都接受有天然本底辐射。SPECT-CT显像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较低。例如做一次全身骨扫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腹部CT检查射线的一半左右,随着核仪器的发展,总有效剂量可更低。PET-CT显像可以进行肿瘤的分期与疗效评估、良恶性病变的鉴别等。做一次PET/CT所产生的辐射与一次CT腹盆腔增强或一次CT胸腹部连续平扫所产生的辐射值差不多,且现在的PET/CT中的CT一般采用低剂量CT,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并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权衡检查的必要性与辐射风险,确保“获益大于风险”。
在放射性药物的使用上,核医学也有着严格的安全规范。这些药物的放射性核素具有“短半衰期”特性,会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衰变释放能量,减少体内残留。例如,用于全身骨扫描的锝-99m,半衰期仅6小时,经过24小时后,体内残留量已微乎其微;用于肿瘤诊断的氟-18,半衰期约110分钟,检查后不久放射性就会大幅衰减。同时,核医学科室配备了专业的防护设备和储存设施,确保放射性药物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在技术层面,核医学设备的不断升级也在持续降低辐射风险。新型PET-CT、SPECT-CT设备通过优化探测器设计和成像算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减少放射性药物的使用剂量。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核医学影像的分析更加精准高效,避免了因图像质量不佳而重复检查带来的额外辐射。
在治疗领域,核医学同样展现出了安全性与高效性的完美结合。例如,放射性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利用碘-131能特异性聚集在甲状腺组织的特性,精准破坏异常甲状腺细胞,对周围组织影响极小。相比手术治疗,放射性碘-131治疗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势,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经过精确计算,不会对身体其他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核医学的安全还离不开严格的监管体系。从放射性药物的生产、运输,到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的实施,都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核医学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获得资质认证后方可上岗。同时,医院会定期对核医学科室的辐射环境进行监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核医学中的辐射并非洪水猛兽。在科学的设计、严格的规范和不断的技术创新下,核医学已成为安全高效的现代医学手段。它以精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下次再听到“核医学”,请放下心中的偏见,相信这一技术正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王旭)
辐射≠危险!重新认识安全高效的核医学
提到“核”,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核电站泄漏等危险场景,进而对核医学心生恐惧。实际上,核医学中的辐射与这些高危场景有着本质区别。在现代医学的精密调控下,核医学中的辐射不仅可控,更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得力助手。今天,就让我们打破偏见,重新认识安全高效的核医学。
核医学的核心,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以及进行医学研究。在诊断方面,通过向人体引入带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剂,这些示踪剂会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过程,而其释放的射线能被特殊设备捕捉成像,帮助医生观察器官功能和病变情况;在治疗领域,放射性核素能精准靶向病变细胞,利用射线的辐射效应杀死癌细胞或异常组织。虽然涉及“辐射”,但核医学的安全性早已通过科学设计与严格监管得到保障。
从辐射剂量来看,人们对核医学的恐惧多源于对辐射量的误解。日常生活中,我们本就处于天然辐射环境,如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等,每年都接受有天然本底辐射。SPECT-CT显像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较低。例如做一次全身骨扫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腹部CT检查射线的一半左右,随着核仪器的发展,总有效剂量可更低。PET-CT显像可以进行肿瘤的分期与疗效评估、良恶性病变的鉴别等。做一次PET/CT所产生的辐射与一次CT腹盆腔增强或一次CT胸腹部连续平扫所产生的辐射值差不多,且现在的PET/CT中的CT一般采用低剂量CT,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并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权衡检查的必要性与辐射风险,确保“获益大于风险”。
在放射性药物的使用上,核医学也有着严格的安全规范。这些药物的放射性核素具有“短半衰期”特性,会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衰变释放能量,减少体内残留。例如,用于全身骨扫描的锝-99m,半衰期仅6小时,经过24小时后,体内残留量已微乎其微;用于肿瘤诊断的氟-18,半衰期约110分钟,检查后不久放射性就会大幅衰减。同时,核医学科室配备了专业的防护设备和储存设施,确保放射性药物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在技术层面,核医学设备的不断升级也在持续降低辐射风险。新型PET-CT、SPECT-CT设备通过优化探测器设计和成像算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减少放射性药物的使用剂量。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核医学影像的分析更加精准高效,避免了因图像质量不佳而重复检查带来的额外辐射。
在治疗领域,核医学同样展现出了安全性与高效性的完美结合。例如,放射性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利用碘-131能特异性聚集在甲状腺组织的特性,精准破坏异常甲状腺细胞,对周围组织影响极小。相比手术治疗,放射性碘-131治疗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势,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经过精确计算,不会对身体其他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核医学的安全还离不开严格的监管体系。从放射性药物的生产、运输,到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的实施,都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核医学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获得资质认证后方可上岗。同时,医院会定期对核医学科室的辐射环境进行监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核医学中的辐射并非洪水猛兽。在科学的设计、严格的规范和不断的技术创新下,核医学已成为安全高效的现代医学手段。它以精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下次再听到“核医学”,请放下心中的偏见,相信这一技术正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