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楠——从街头急救到无影灯下的温暖创新

2025-5-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乔晓娜 通讯员 余守淼 范洪波

为健康驻守 向使命前行

她说话轻声细语,但抢救患者时却像一阵疾风;她从业仅五年,却已获得七项县级以上荣誉;她总说自己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却在街头跪地抢救陌生老人的视频被全网点赞超过百万次。她就是镇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护师黄华楠——一位用专业与温度重新定义“90后护士”形象的年轻共产党员。

十字路口的生命守护者

2024年9月6日下午3时20分,中山路与航天大道交叉口车流如织。刚下夜班的黄华楠驾车等红灯时,突然发现前方人群聚集。“职业敏感让我觉得不对劲”,她后来回忆道。当看到地上躺着一位面色青紫的老人,而施救者按压手法生疏时,这个平日说话都会脸红的姑娘瞬间变了一个人。“我是护士!让我来!”她拨开人群跪在滚烫的沥青路面上,快速检查发现老人已无自主呼吸。“01、02、03……”标准的胸外按压节奏随即响起,汗水很快浸透了她的衬衫。围观群众拍摄的视频显示:她全程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频率,肘关节始终伸直,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这些细节后来被急诊科主任称为“教科书般的现场急救”。持续按压8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当急救人员接手时,她的双臂已控制不住地颤抖。默默离开前,她还不忘叮嘱:“患者疑似心源性猝死,建议优先排查……”三天后,老人家属通过交警监控找到医院,送来锦旗时大家才知道这件事。面对赞扬,她只是腼腆地说:“任何医护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

无影灯下的创新先锋

在骨科病房,护士们至今还津津乐道的“小发明”。2021年,黄华楠和护士们发现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常因传统冰敷方法固定不牢影响疗效。连续一个月跟踪30例病例后,她参与设计出“加压冷敷装置”,通过可调节绑带和凝胶冰袋的组合,使患者舒适度提升40%。这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正是她“临床问题导向工作法”的缩影。“她总能把患者的皱眉变成改进的课题。”护理部主任举例:为减轻卧床老人压疮痛苦,她发明“翻身刻度贴”;甚至改良护理记录表格,使交班效率提高30%。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背后,是她累计记录的《临床护理观察笔记》——每页都密密麻麻写满患者反馈和改良设想。

护理团队的“永动机”

“和华楠姐搭班特别有安全感。”年轻护士小程说。在科室,黄华楠是公认的“活教材”:她整理的《临床护理陷阱》被新人奉为宝典;她发起的“午间十分钟”技能分享坚持了四年;但少有人知道,这位“永动机”般的带教老师,自己每天5点就起床学习。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200多条专业知识问答,书架上的《基础护理学》几乎每页都有批注。她说,“我们跑得快一点,患者的安全保障就多一点。”

提灯照心的“贴心小棉袄”

在心血管内科病区,黄华楠有群特殊的“粉丝”。88岁的张奶奶总把孙女买的点心留给她,说:“这闺女比亲孙女还贴心,真是个贴心小棉袄啊。”——原来老人曾因糖尿病足溃烂自卑,是黄华楠每天耐心清创、陪聊,还特意把操作时间安排在无人探望的傍晚。这种“隐形关怀”在她工作中比比皆是。“技术是冰冷的,但手可以是温暖的。”这句话被她写在护理站的提示板上。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护理专业时,黄华楠讲述了一个童年故事:8岁那年,她在医院看到护士为哭闹的小患者吹彩虹泡泡,“那一刻觉得白衣天使会魔法”。如今,这个曾经向往“魔法”的女孩,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护理精神——那既是街头抢救时的专业果敢,也是深夜查房时的轻柔脚步;既是无影灯下的锐意创新,更是患者床前的永恒温暖。

在“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向黄华楠这样的护理工作者致敬。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坚守、细微处的光芒,汇聚成守护人民健康的璀璨星河。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