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日 关爱产后妈妈心理健康

给我两小时——按下母职暂停键

2025-5-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段艳云

5月15日下午,温柔的阳光洒进涧河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活动室,气球、茶点与欢快的音乐编织出温柔的氛围。十位年轻妈妈围坐成圈,她们的眼里透露着一丝局促和期待。这场名为“给我两小时”的特别企划,正在以柔软而坚定的方式,让妈妈们按下母职暂停键。

“让我们先做回会笑的孩子。”我的声音像一把钥匙,打破妈妈们的局促不安。全员围圈以吹气的方式传递气球,五人一组接力传递杯中气球,两人组队蒙眼盲运气球,到最终独立完成的猜拳游戏。专注、默契、信任、到自我的回归,这些看似童趣的游戏实则是精妙的行为治疗,当笑声冲破最初刻意保持的矜持,某种被母职身份压抑的生命力正在悄然复苏。

“游戏时是否想起孩子?”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灵魂叩问,十位妈妈整齐划一地摇头,充分印证了这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实验,能够暂时卸下“母职”枷锁。恰如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在《第二轮班》中的洞见:“母职不应是全天候的苦役,适时的‘不母亲’状态恰是完整人格的修复机制。”

“请用五个身份定义自己,我是谁。”茶香氤氲中,我抛出的第二个问题在空间里激起涟漪,让大家在多重角色中的自我寻踪。答案如预期般沿着既定轨道滑行:“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直到一位90后妈妈打破定式:“我是我自己,我是一个爱跳舞的女孩儿。”这句宣言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荡起层层觉醒的涟漪。在座者突然意识到,那些被尿布与辅食淹没的时光里,自己早已遗失了身份拼图中最核心的那块。

当倾诉的闸门开启,泪水比语言更先抵达。一位90后宝妈更是失声痛哭:“我还是个小女孩,突然就成了妈妈,有了那么多责任,我接受不了,我非常难过,可没有人理解我……”这声声倾诉,折射出的当代女性的生育困境,生育带来的不仅是生理创伤,更是自我认知的断裂与重构。

“如果给你一体天自由,你最想做什么?”我温柔地提醒。“我只想睡觉”“我想和闺蜜逛街、吃喝玩”“我想去跳舞”……这些平凡微小的愿望,让策划者明白了,为什么124通邀约电话仅10人赴约。心理学研究显示,每周2-4小时的独处时光,能使母亲的情绪稳定性提升37%。每周2-4小时的独处能使母亲情绪稳定性提升37%,这些“留白时刻”实则是家庭系统健康运转的润滑剂。

所以“我们需要被致谢,我们需要被看见,我们不做默默无名的幕后英雄。”我的这句话引爆了集体共鸣,也道出了活动的深层诉求,不是逃离妈妈身份,而是重构健康的情感反馈机制。家庭责任不该是单程票,要求家人说谢谢不是矫情,而是建立健康互动模式的起点。这种“索取感谢”的倡导,本质上是对传统母职文化的解构,母亲不必是默默燃尽的蜡烛,而应成为被爱意反哺的恒星。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涧河二社区负责人金海江始终站在观察席。“我们在做新生儿入户访视时,意外发现68%的母亲存在身份焦虑。所以我们就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日,发起这次活动。真正的健康管理,不仅要治愈身体创口,更要缝合心理的撕裂伤。家庭医生要更多的去关注这些重点人群,让她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和谐的家庭关系,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成为妈妈不是终点,而是自我重塑的中转站。”适时的暂停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