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品耗材等内部物流的自动化趋势

2025-5-2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你是否曾想象过,将药品和检验标本放进一个小盒子里,按下按钮,它就如“空中快递”般自动飞往病区?传统的人工手推车需要医护人员在走廊里来回奔波,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因人为操作导致物品破损等风险。而电动轨道系统则能全天候连续运转,大幅提升医院内部物流效率,使医护人员能更专注于诊疗工作,从而提升整体医疗质量。这种“空中快递”系统就是医院电动轨道物流传输系统。该系统最早由1964年在德国慕尼黑成立的Telelift(德列孚)公司研发,如今用户分布于全球40多个国家的医院和实验室,让医护人员告别推着手推车穿梭走廊成为现实。

整套“空中跑道”由四大部分组成:悬挂在天花板下的金属轨道、能在轨道上自动运行的小车、负责调度的小车控制单元,以及分布在各站点的装卸接口。轨道不仅可以是直线,还能设置弯道或升降段。小车内部配备电机和传动装置,一旦接收到指令,便能平稳安静地往返运行。

在药房与病区之间,系统可实现处方药的实时配送,急需药品往往几分钟内即能送达,提高了临床响应速度;在检验科与门诊、住院部间,血液、组织等标本通过轨道小车传输,可有效避免人工搬运带来的振动和污染风险,保持标本质量和检测准确性。此外,住院楼层之间的文书、病历和一次性耗材也可通过同一网络统一调度,减少人员走动和等待时间,优化医院整体运转流程。

当药房或检验科工作人员将装好药品、标本或耗材的密封盒放入进站口,控制系统会迅速确认目的地,并指挥小车启程。几分钟后,“快递”即到达出站口,接收人员打开盒盖即可取出物品,整个过程无需费力,也无需担心碰撞与污染。

小车的装载能力也不可小觑:它一次可运输10至50公斤不等的轻质物资,从处方药、检验管到输液器及各类耗材皆可胜任。更具前瞻性的是,未来载物盒可配备温湿度监控、门禁感应等传感器,实时掌握运输环境,保障温度敏感药品和生物标本的运输安全。

医院安装这套“天花板快递员”的原因有三:其一,系统占用天花板空间,不占地面,走廊通畅有序;其二,全自动控制,低噪音、高效率,降低误送、碰撞及交叉污染风险;其三,系统可对接医院信息平台,实时追踪小车位置并记录运输数据,实现操作全程可追溯与可审计,提升管理透明度。

维护方面亦无需担心:定期检查轨道及支架的紧固情况,避免螺栓松动;对小车的滚轮、链条、电机轴承进行润滑保养;及时更新控制软件,清理传感器和电路灰尘,便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展望未来,电动轨道系统还将与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及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深度融合,实现智能调度、优先分流及“最后一米”无人配送。同时借助大数据实现预测性维护,进一步降低停机风险和维护成本,让这位“天花板上的快递员”变得更加聪明、高效,为智慧医院的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除了轨道物流系统,当前医院内的自动化配送手段也日益丰富。智能配送机器人正广泛应用于中心库房与病区、手术室之间的药品与耗材传送。它们依托激光与视觉融合导航技术,具备自主避障、跨楼层调度能力,并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承担大体积、重量级物资的无菌配送任务。在门诊药房中,自动化发药系统通过与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联动,结合智能货架、机械臂和回转柜等设备,可完成处方调剂、分拣到发放的全流程操作,不仅提升效率,也显著减少人为差错。此外,一些医院已将医用耗材配送服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企业,实现合同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物资调配的精准性和响应速度。

这些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正逐步织成一张高效的医院内部物流网络,共同推动医疗服务迈向更加智能、安全与高效的新阶段。(宋帅虎)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