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方智慧 诠释经方魅力
刘同坤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授课
2025-5-2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医药卫生网讯(记者陈述明 通讯员徐百鸿)5月24日,濮阳市中医医院原院长刘同坤,受邀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国第七批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人理论集中学习班”上,以《经方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症举隅》为题开展专题讲座,用二十余个临床案例与其学术思考,深度诠释经方在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中的应用精髓。
深耕经方之路,坚守中医初心
刘同坤受章太炎先生“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独甚”启迪,提出“看病必学《伤寒论》”,并沿着这条经方之路精耕细作。他参加“首届仲景国医传人精英班”系统学习,奠定了其坚实的经方理论基础,在胡希恕、冯世纶等经方学术思想浸润下,形成“病入所处,病有所出”“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临证活用经方的学术见解,坚持明六经、析八纲、继方证,求得方证对应为关键的临证思路。他强调方证对应就如“高山上的缆车”,是点对点的精确对接,为经方治疗急重症、危重症和疑难症的诊治提供了清晰精准的路径。
聚焦临床实战,解析经方妙用
举小儿发热嗜睡案,看刘同坤的精准辨证及胆魄。1岁半患儿阵发性发热6日,流清涕、无汗,服用布洛芬后多次汗出、体温时高时低,嗜睡、进食极少、大便三天未排、脚明显偏凉,但手是偏温的。在某医院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就诊,近6个小时查因无果后转神经内科,要求做核磁和腰穿排除脑炎,家属拒绝后电话求诊刘同坤。刘同坤紧抓“手足温为阳,手足厥冷为阴”的关键病机,辨其嗜睡并非桂枝加附子汤证,仍属于太阳少阳合病,果断以柴胡桂枝汤合石膏黄芪一剂,继续发汗解表、和解少阳,妙在用石膏清热,且防再传阳明,用黄芪益气解表,又防传少阴。患儿服药当晚热退,次日即能主动进食。此例凸显刘同坤“抓主症、辨病机、防传变”的精准思辨,突破“发热必退热”的常规思维,用药大胆而丝丝入扣。
定时发热案,桂枝汤的时间医学智慧。27岁女性持续不明原因发热3月,曾在知名医院诊治无效。患者除每日午后2时至夜间10时低热(37.5℃左右)外,无任何伴见症,《伤寒论》第五十四条“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但本案无汗,似又不同。刘同坤以“康治本”桂枝汤治有汗为常态、治无汗为非常态的深度理解,突破“桂枝汤必治自汗”的局限,予桂枝汤原方,嘱发热前半小时服药,3剂后发热时间从8小时骤缩至2小时,后续随证合方调理而愈。患者感叹几十元的中药解决了近万元治疗无果的疾病,此案彰显刘同坤深厚的经方理论功底和临证善变的临证经验。
失精疲劳案,问诊入微探病因。34岁男性乏力、焦虑、失眠、头晕、大便粘腻2年,多方治疗无效。刘同坤详询前医诊疗经过,直言患者应有手淫不良习惯,是患者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患者既震惊又敬佩,前医十余人无一人找出病因。并依据《金匮要略》“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以桂枝加龙骨牡蛎合苓桂术甘合栀子豉汤,并嘱其戒除手淫。3个疗程诸症尽消,随访半年未复发。此案凸显“问诊不细,辨证难精”的重要性,刘同坤以“精-气-神同治”理念,突破单纯温阳补肾误区,体现经方“方证对应”的辨证思维。
肠易激综合征案,以“正邪交争”统摄病机。39岁男性腹泻6年,时好时坏,进食后加重,伴打嗝、口干口苦、周身疼痛。刘同坤从“腹泻反复、时作时止”中捕捉到“正胜邪退、正弱邪进”的病机变化,与小柴胡证的“寒热往来”并病机理相同,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以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和解少阳、发表解肌。3剂后症状大减,巩固治疗后半年未复发。此案打破“肠病必治肠”的局限,以经方“有是证用是方”思维,跳出常规治病思路。
危重大病案,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法则。刘同坤介绍了在治疗全心衰、脊髓空洞症、帕金森病、肿瘤、重度抑郁证、顽固失眠等危重证和重大疾病治疗中,坚持“辨六经、抓主证、顾兼症、析辩证”,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法则,强调“首诊最重要、复诊再辨证,首诊制定战略、复诊战术应用,心中有病名、临证辨方证”,也就是“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的具体体现。
刘同坤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经方传承的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
首先,学用经方十要诀:看病必学《伤寒论》。读古本,求真索源,一门深入,始终理会。
《伤寒论》各篇对照学,《伤寒论》《金贵要略》连续学,不同版本借鉴学。Ⅰ类主辅提纲条文、方证条文,先学先背,真正理解,熟练掌握;Ⅱ类方证病机条文,继学继背,熟练掌握;Ⅲ类病机条文,后学后背,理解掌握。大胆临证,在实战中学用经方。使用经方要用六经辨证。用经方要学《神农本草经》。经方组方最严谨,药量和药物之间比例很重要,临证可合方、可加味,最好不减味。以教促学、以讲促学,是夯实理论基础的最好办法。书写、整理、讨论病案,是快速提升临证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急症、危重症、疑难症辨治要点。
急症:实证、阳证多见,症状反应强烈,主证明晰。需抓住主证,快速出方,方证对应,饱和攻击,方精、力专、效宏,常有“覆杯而愈”之效。
危重症:表里同病、多经合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首诊需慎辨六经、抓主证、顾兼证、析变证,或合方,或加药,调药。首诊最重要、复诊再辨证,首诊制定战略、复诊战术应用,心中有病名、临证辨方证,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也就是“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
疑难症:病情复杂,或主证不明,或无证可辨,多诊不效,多方不灵。需跳出固有圈子,逆向思维,侧面观察,拨开云雾,让主证现原形,方证对应,出奇制胜。
学术反响与传承展望
刘同坤的讲座以“案例鲜活、辨证严谨、理念创新”赢得学员高度赞誉,学员们的热情可用“两不”来形容,中场不愿休息,散场不愿离去。其强调的“疗效是中医立足之本”“经方需在临床中焕发新生”等观点,为学员们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中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战路径。刘同坤学术思想将会影响一大批年轻医生,以推动中医经典与临床深度融合,培养更多的“明经典、精辨证、善用方”的中医人才,让经方智慧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对经方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刘同坤以“守正创新”的实践,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