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左氧氟沙星属于哪类药物,有什么用药安全警示?哪类人群是高风险人群?有何用药提醒?对此,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齐艳霞给出科学用药提醒与建议。
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安全警示
据齐艳霞介绍,左氧氟沙星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沙星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与其他类无交叉耐药、不需要皮肤试验、使用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腹腔、盆腔和骨关节等部位感染的治疗。
从静脉用的注射液、口服的片剂到滴眼液,随着左氧氟沙星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不良反应也频频发生,人们开始重视用药安全问题,肌腱炎和肌腱断裂越来越受到关注。
2017年7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决定对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增加黑框警告,警告这类药品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肌腱炎和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和重症肌无力加剧。在修订要求中提到:肌腱炎和肌腱断裂最常发生在跟腱,也有报告在肩部、手部、肱二头肌、拇指和其他肌腱点出现。可发生在开始使用氟喹诺酮类后数小时或数天,或结束治疗后几个月。
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齐艳霞提醒,左氧氟沙星以及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等,确实会使所有年龄段患者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风险增加。
目前发现,60岁以上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或接受透析、有剧烈的体力活动、既往患有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肌腱疾病的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肌腱损伤的风险较高。不过,也可以发生在没有上述风险因素的患者中。
齐艳霞说,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肌腱损伤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报道的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外基质调控异常、胶原合成通路改变以及肌腱细胞多维度损伤等。
尽管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肌腱炎或肌腱断裂事件总体发生率较低(0.14%~0.40%),但临床中仍需要重点关注这一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用药提醒
对于肌腱断裂高风险人群、有肌腱疾病病史或发生过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
对于确有氟喹诺酮用药指征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采用最短疗程和最低有效剂量进行治疗。
在使用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期间或使用后,请关注身体信号,避免过度运动,倘若出现肌腱疼痛、肿胀、炎症或断裂,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就医。可以进行局部护理,包括休息、冷敷和抬高患肢,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针对使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是否会导致肌腱断裂,齐艳霞说,目前数据库中尚未见到病例报道,国内外药品监督部门发布的警示是针对全身给药(口服和注射)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但使用眼药水的患者仍要注意,点眼后用手指按压内眼角1分钟~2分钟,以减少眼药水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经鼻黏膜全身吸收,这适用于所有眼药水。(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李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