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025-7-2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因喂养不当、感染或过敏等因素引发疾病。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和肠绞痛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阻碍生长发育。本文将从疾病成因、预防策略和治疗要点三方面,为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一、儿童消化系统的“脆弱期”:生理特点与疾病关联

儿童消化系统需经历从新生儿到青春期的逐步成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疾病高发类型。

1. 婴幼儿期(0-3岁):消化功能“初学阶段”

胃容量小:新生儿胃容量仅5-10毫升,1岁时增至250-300毫升,需少量多餐喂养。

胃酸分泌少:胃酸pH值较成人高(新生儿约5.0),杀菌能力弱,易发生肠道感染。

肠道菌群不稳定:益生菌定植需至2-3岁完成,期间易受抗生素、饮食改变影响,导致菌群失调。

2. 学龄前期(3-6岁):饮食过渡“挑战期”

咀嚼能力不足:乳牙未完全萌出,食物未充分嚼碎易增加胃肠负担。

自主进食意识强:易因贪食、偏食导致营养失衡或消化不良。

活动量增大:能量需求增加,但消化系统适应能力有限,易出现功能性腹痛。

3. 学龄期(6-12岁):心理因素“介入期”

学习压力:精神紧张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蠕动,诱发功能性便秘或肠易激综合征。

社交饮食:接触校外餐饮机会增多,食品安全风险上升,易发生急性胃肠炎。

青春期激素变化:雌激素升高可能影响胆囊收缩,增加胆结石风险(虽罕见,但需关注)。

二、四大常见疾病:识别与应对指南

1. 腹泻: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

病因分类:

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秋季腹泻)、诺如病毒(冬季暴发)、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寄生虫(如贾第虫)感染。

非感染性腹泻: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气候突变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典型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3次/日),性状改变(水样、蛋花样或黏液脓血便)。

伴随发热、呕吐、腹痛或脱水表现(如尿少、哭时无泪、囟门凹陷)。

治疗原则:

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盐Ⅲ(按体重计算剂量),每腹泻一次补充50-100毫升。

合理饮食:母乳喂养继续;配方奶喂养可暂时稀释(1:1比例);已添加辅食者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药物使用:

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调节菌群。

蒙脱石散吸附毒素,保护肠黏膜(需与其他药物间隔1小时服用)。

禁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2岁以下儿童,防止毒素滞留加重病情。

2. 便秘:儿童说不出的“痛苦”

判断标准:

婴幼儿每周排便≤2次,学龄儿童每周≤3次。

排便费力、粪便干硬(如“羊粪球”),或伴腹痛、腹胀。

常见诱因:

饮食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如蔬菜、水果量少)、牛奶蛋白过敏或过量补钙。

行为习惯:如厕训练过早、刻意憋便导致直肠扩张,感知便意能力下降。

器质性疾病: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虽罕见,但需排查)。

干预措施:

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年龄(岁)+5克(如3岁儿童需8克/日)。

保证水分:每日饮水量=体重(kg)×30毫升(如15kg儿童需450毫升/日)。

排便训练:固定每日晨起或餐后30分钟坐便盆5-10分钟,形成条件反射。

药物使用:

乳果糖(渗透性泻药):起始剂量0.5毫升/kg/日,晨起空腹服用。

开塞露(临时使用):仅用于严重便秘时通便,避免长期依赖。

3. 消化不良:儿童胃的“罢工信号”

核心表现:

上腹部饱胀、嗳气、恶心、呕吐或食欲下降,持续2周以上。

可能与进食过快、暴饮暴食或食物不耐受(如乳糖、果糖)相关。

家庭护理:

饮食管理:

少量多餐:将每日3餐改为5-6餐,每餐量减少1/3。

避免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蛋糕,减轻胃排空负担。

药物辅助:

胃蛋白酶合剂:促进蛋白质分解,适合肉类摄入过多者。

健胃消食片(儿童型):含山楂、麦芽成分,辅助消化。

运动促进:餐后1小时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爬楼梯),避免立即躺卧。

4. 肠绞痛:婴儿的“深夜哭声”

典型特征:

3周至4月龄婴儿多见,表现为突发性哭闹,每日持续3小时以上,每周≥3天。

哭闹时双腿蜷曲、面部涨红,排气或排便后缓解。

可能原因:

肠道神经发育不成熟,蠕动不协调。

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引发肠道炎症。

母亲饮食中摄入咖啡因、洋葱等刺激性食物,通过乳汁传递。

缓解方法:

物理干预:

飞机抱:将婴儿面朝下趴在前臂上,轻拍背部。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画圈按摩,每次10分钟。

饮食调整:

母乳喂养者:母亲暂停牛奶、鸡蛋、大豆等易致敏食物。

配方奶喂养者:尝试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无乳糖配方。

药物使用:

西甲硅油:分解肠道气泡,缓解腹胀(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益生菌:如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可能缩短哭闹时间。

三、预防策略:从源头守护消化健康

1. 科学喂养:不同阶段的“黄金法则”

新生儿期:按需哺乳,每2-3小时一次,避免过度喂养导致胃食管反流。

辅食添加:

时机:满6月龄开始,先添加含铁米粉、肉泥等强化铁食物。

原则:每次引入1种新食物,观察3天无过敏反应后再添加下一种。

学龄儿童: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边吃边玩或追喂。

限制零食摄入,尤其是高糖、高盐、高脂肪的加工食品。

2. 卫生习惯:阻断“病从口入”

手卫生:教会儿童“七步洗手法”,餐前便后、接触宠物后必须洗手。

餐具消毒:婴儿奶瓶、勺子每日煮沸消毒10分钟,学龄儿童餐具可高温蒸汽消毒。

食物安全:

生熟分开:切生肉和蔬菜的砧板需分开使用。

彻底加热:肉类需煮至中心温度达75℃以上,避免食用半生不熟的鸡蛋。

3. 运动与作息:促进胃肠动力

每日运动:

婴幼儿:每日俯卧抬头、翻身、爬行等主动运动累计≥30分钟。

学龄儿童:每日中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60分钟。

规律作息:

固定三餐时间,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

保证充足睡眠:1-2岁11-14小时/日,3-5岁10-13小时/日。

4. 心理关怀:减少“肠-脑轴”干扰

情绪疏导:对学龄儿童,避免在餐前批评教育,防止因紧张导致胃排空延迟。

家庭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用餐环境,鼓励儿童自主进食,减少强迫喂食行为。

四、何时需要就医?警惕“危险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腹泻伴高热(体温>39℃)、精神萎靡或抽搐。

便秘持续>2周,伴腹胀、呕吐或体重不增。

呕吐物含胆汁(黄绿色)或咖啡渣样物质,提示消化道出血。

腹部包块、便血或持续腹痛>3小时不缓解。

检查项目:

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选择粪便常规、血常规、腹部超声或胃镜(罕见情况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结语:健康消化,成长基石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大多可通过科学喂养、卫生习惯和及时干预得到控制。家长需保持耐心,避免盲目使用偏方或滥用药物(如抗生素、止泻药)。记住:儿童的消化系统如同“初生的幼苗”,需要阳光(合理饮食)、雨露(规律作息)和呵护(卫生习惯)共同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夏邑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程娜)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