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能乱吃!这些服药误区你中招了吗?
2025-8-2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生病吃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吃对药"和"吃了药",其实是两回事——很多人以为"按说明书吃"就万事大吉,却不知日常服药中藏着不少"隐形雷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导致的急诊案例超百万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错误的服药习惯。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看似合理实则危险"的服药误区,看看你中招了几个?
一、这些常见操作,可能让药效"打折扣"
1."饭前吃药"就是空腹吃?时间错了=白吃!
"饭前吃""饭后吃""空腹吃"……药品说明书上的这些提示,很多人只看字面意思,却忽略了背后的科学依据。
1)饭前≠空腹:严格来说,"空腹"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胃基本排空),比如肠溶片(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需空腹吃,才能快速到达肠道溶解;而"饭前"通常指餐前30分钟(如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目的是让药物提前附着在胃壁发挥作用。若把"饭前"误解为"空腹",可能刺激胃部;若把"空腹"当成"随便时间吃",药效会大打折扣。
2)饭后≠吃完饭立刻吃:多数药物建议"饭后半小时服用"(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是为了利用食物减少对胃的刺激。但若刚吃完饭就吃药,食物可能包裹药物延缓吸收,影响药效。
3)睡前服药有讲究:比如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若在睡前吃,可能导致夜间血压过低;而安眠药(如艾司唑仑)需严格按医嘱时间服用,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2."一把吞"省事?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
很多慢性病患者每天要吃多种药(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有人图方便把所有药"一把吞",甚至用茶水、牛奶送服——这是非常危险的!
1)药物"打架"伤身体:例如,降压药(如缬沙坦)和西柚汁同服,会抑制药物代谢酶,导致血药浓度飙升,可能引发低血压;抗生素(如四环素)和牛奶同服,牛奶中的钙会和药物结合成难溶性物质,阻碍吸收;止痛药(如布洛芬)和抗凝药(如华法林)同服,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2)送服用水有学问:大多数药物需用200ml左右的温开水送服(约一杯),既能帮助吞咽,又不会影响药效。但特殊药物例外——比如止咳糖浆需黏附在咽喉黏膜起效,喝完5分钟内别喝水;胶囊类药物若用太热的水(>50℃),外壳可能提前软化粘连食道,引发灼伤。
二、这些"常识性错误",反而加重病情
1."症状轻了就停药"?小心病情反复!
"吃两天药感觉好多了,剩下的留着下次用""抗生素吃了三天没效果,换一种更猛的"……这类操作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却是治疗的大忌!
1)抗生素必须吃够疗程: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针对细菌感染,只有按医嘱用满规定天数(通常5-7天),才能彻底杀灭细菌。若中途停药,残留的细菌会产生耐药性,下次再用同类药可能无效,甚至引发"超级细菌"感染。
2)慢病用药不能随意减停:比如高血压患者若自行停药,血压可能突然反弹,诱发脑出血;糖尿病患者擅自减胰岛素,血糖波动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冠心病患者停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心梗风险。
3)激素类药物需逐步减量:例如治疗哮喘的吸入激素、治疗皮炎的泼尼松,突然停药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骤降,引发反跳性症状(如咳嗽加重、皮疹爆发)。
2."多吃几片好得快"?过量服药危害大!
"说明书上写一次吃1片,我吃2片是不是好得更快?""儿童用药按成人剂量减半就行?"这些想法非常危险!
1)药物剂量有严格标准:每种药的疗效和毒性都与剂量直接相关。比如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正常剂量(每次服用不超过650mg)能安全退烧,但过量(超过4g/天)可能引发肝衰竭;安眠药(如地西泮)超量会导致呼吸抑制,甚至危及生命。
2)儿童用药不是"缩小版成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比如退烧药,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通常为10-15mg/kg),绝不能简单用成人药片掰开或减半。
3)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人用药需严格遵医嘱——比如布洛芬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沙星类抗生素可能损害儿童软骨,部分降压药可能导致老人体位性低血压。
三、科学服药,记住这几点!
严格遵医嘱:医生开的剂量、频次、疗程都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的,切勿自行调整。
仔细看说明书:重点关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不确定时及时咨询药师。
保留用药记录: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记录每天吃的药、时间和反应,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定期复查:长期用药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指标(如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药。避开这些常见误区,科学服药才能让"治病的药"真正变成"健康的守护者"。记住:你的每一次正确用药,都是在为健康加分!
(通许第一医院 刘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