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人民医院成功为九十多岁高龄骨折患者实施手术

2025-8-2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医药卫生网讯(记者王平 通讯员陈丽娟)近期,鹤壁市人民医院南院区骨科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严谨的评估和强大的多学科协作能力,成功为两位九十多岁高龄的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帮助老人重拾生活信心。

据了解,这两位九旬老人均不幸遭遇髋部骨折,剧烈的疼痛让他们卧床不起,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更严峻的是,术前检查发现两位老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高龄本身意味着心肺功能储备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麻醉及手术耐受性差,而贫血会显著增加术中术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低蛋白则严重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能力。多重高危因素叠加,使得手术风险陡增,传统观念下可能倾向于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对高龄患者来说,意味着更高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等致命并发症风险,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

综合以上因素,再加上患者及家属的热切盼望,在病区主任石光越的带领下,医护团队团结协作,克服重重阻碍,成功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例,南院区骨科团队对两位老人的全身状况进行了综合、细致的评估,不仅关注骨折本身,更深入评估其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营养状态及并存疾病。基于详实的数据,团队科学研判手术风险与获益,认为在严密保障下,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结合的手术能更快实现术后负重,更适合帮助高龄患者尽早离床。

针对贫血和低蛋白这两大“拦路虎”,南院区骨科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邀请麻醉科、老年医学科等专家共同参与诊疗方案制定。麻醉科制定了精细的麻醉方案,确保循环稳定、减少应激;内科专家们优化了患者的心肺功能管理策略;制定了高蛋白、易吸收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输血科为术中术后可能需要的输血做好充分准备;护理团队精心落实各项治疗措施。这种“全院一盘棋”的协作模式,全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经过对症治疗,在两位老人身体状况得以改善后,石光越及其团队为其开展了手术。其中一位老人,因股骨骨折和严重移位,导致术中难以为假体定位,石光越凭借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通过触诊和动态评估,结合仪器透视验证,最终实现精准把控,将假体置放在合适位置。此外,针对高龄患者骨质疏松及髓腔变异特点,医护人员采用了更有针对性的假体,既克服了传统假体因骨量不足导致的稳定性缺陷,又通过优化假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有效降低了术后骨折风险。

凭借娴熟技术,两位患者的手术均不到两小时就顺利完成,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术后管理是关乎患者康复质量的重要一环。医护团队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贯穿全程,使得两位老人在术后第一天就可以开始床上康复锻炼。更令人高兴的是,术后一周内,两位老人都已能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看护下,借助助行器下地站立并缓慢行走。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更让他们重新焕发活力。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