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归国人员需警惕,预防“疟疾”知多少?
2025-8-3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出境旅游、商务、务工的人群不断增加,一种古老而又凶险的传染病—疟疾,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按蚊叮咬或输血传播,也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血液寄生虫病。疟原虫不挑人,无论男女老少、何种种族都易感,特别是免疫力低的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妇女等更易发病。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许多人因对疟疾认知不足,归国后放松警惕,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
出国归国人员需警惕,患疟疾风险高
疟疾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许多人误以为“疟疾早已消失”,实则不然。我国在2021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我国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仍长期存在,因此境外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暴发流行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从非洲归国人员中,疟疾发病率常年居于输入性传染病首位,且部分患者因未及时就医,错失治疗黄金期。
疟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不典型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重症患者可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循环衰竭或休克等。但部分患者初期仅表现为低烧、乏力,极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等疾病。更危险的是,恶性疟疾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因此,从疟疾流行区归国后,若出现发热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预防疟疾的措施有哪些?
1. 出境前科学预防:前往疟疾流行区前,可到当地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咨询,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预防药物。建议携带驱蚊液、蚊帐、电蚊拍等防蚊装备。
2. 境外期间严防蚊子叮咬:住宿选择有纱窗、空调的环境。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皮肤裸露处涂抹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黄昏至黎明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此时蚊子最为活跃,叮咬人的概率也最高。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应尽量减少外出。在非洲等疟疾高发区,即使服用预防药物,仍需坚持防蚊措施,因药物保护率并非100%。如果在流行区旅居期间出现发热、寒颤、出汗、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测并接受规范性治疗。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在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旅居史和可能的疟疾暴露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归国后提高警惕:疟疾的潜伏期通常为7-30天,但也有少数病例潜伏期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如果是在疟疾流行区短期出境游归国后1个月或旅居时间较长归国后2年内出现发热、寒颤、出汗、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居史和可能的疟疾暴露情况,通过疟原虫检测明确诊断,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4.我国消除疟疾的成果来之不易,守住防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出境人员应主动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归国后配合海关检疫;疾控机构需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断和检测能力培训,避免漏诊误诊;公众则应破除“疟疾已绝迹”的认知误区,提高防范意识。
5.健康无小事,防控在细节。牢记“防疟先防蚊,发热早就医,主动查疟疾”三大原则,让我们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守护好自己与家人的生命健康。出境回国莫大意,共筑疟疾“防火墙”,需要我们共同行动。
(郑州市中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