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手工扎染 传承非遗文化

2025-9-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将白色布团揪起一点,捋成长条或进行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皮筋捆扎,再放入靛蓝色的染料桶中浸泡、固色……一条图案各异、蓝白相间的扎染织品就制成了。8月28日,农历传统七夕节到来前夕,河南省卫生健康委3楼棉麻铺展、染料飘香,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魅力。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染色技艺,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被称作“绞缬”“撮缬”“撮晕缬”,民间则习惯称为“疙瘩染”。它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主要原料,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在染色过程中,扎结部分因染料无法渗透或渗透程度较低,形成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图案,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视觉效果。

 

 

活动现场,参与人员在植物染艺术传承与创新讲师曹雪萌及其助理的指导下,采用捆扎、打结、夹扎、卷扎等不同方式,将白色布团制成各种心仪的形状;捆扎完成后,有的小心翼翼地将捆扎好的布团浸入染料桶中加热,有的捞出刚加热完的布团放入冷水中固色,有的展开刚染好的布团晾晒。每一件作品出炉,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拆盲盒”的喜悦——这些随意扎的结,竟晕出了如此变化自然、层次丰富的图案。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文明办主办、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承办,不仅让参与人员在指尖的灵动中,读懂了爱情的坚贞、亲情的厚重、友情的真挚,还读懂了传统节日里“生活要有仪式感”的深意——最动人的浪漫,从来都在亲手创造的细节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心跳的共鸣里。(本报记者 常娟 许冬冬)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