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移植?从适应证到长期管理的全科普
2025-9-1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肝脏作为人体“代谢中枢”,承担着解毒、合成蛋白质、调节血糖等关键功能。当肝脏因疾病进入不可逆的终末期,常规治疗无法挽回时,肝移植就成为延续生命的重要手段。简单来说,肝移植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健康的肝脏(供体肝)替换掉患者已丧失功能的病肝(受体肝),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肝功能的治疗方式。
一、哪些情况需要做肝移植?
肝移植的核心适应证是“终末期肝病”,即肝脏功能严重受损且无法通过药物、介入等手段逆转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肝硬化相关疾病:这是最常见的适应证,如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等。当患者出现反复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等并发症,且肝功能分级达到Child-Pugh C级时,就需要评估移植需求。
- 肝脏恶性肿瘤:早期肝癌患者若肿瘤大小、数量符合“米兰标准”(单个肿瘤直径≤5cm,或多发肿瘤≤3个且最大直径≤3cm),且无血管侵犯、远处转移,肝移植是根治性治疗选择,既能切除肿瘤,又能治疗基础肝病。
- 先天性/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异常)、遗传性血色病(铁过载)、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这类疾病会逐渐破坏肝细胞,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儿童患者中这类适应证占比更高。
- 急性肝功能衰竭:由重症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如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等引起的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内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若不及时移植,死亡率极高,属于“急诊肝移植”范畴。
二、肝移植的供体从哪里来?
目前肝移植的供体主要分为两大类,均需严格遵循“自愿、无偿、伦理”原则:
- 尸体供体:来自捐献者去世后自愿捐献的肝脏,需经过医学评估确认肝脏功能正常、无传染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恶性肿瘤,再通过器官分配系统(如我国的“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优先分配给病情最紧急、匹配度最高的患者。
- 活体供体:由健康的成年人(通常是患者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需满足血缘或法律亲属关系)自愿捐献部分肝脏。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供体捐献约60%-70%的肝脏后,剩余部分可在3-6个月内再生至正常大小,受体移植的肝脏也会逐渐适应身体需求并生长,实现“一人捐肝,两人康复”。但活体供体需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确保捐献安全,且捐献过程完全自愿,禁止任何形式的买卖。
三、肝移植手术如何进行?
肝移植手术是外科领域技术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全程需4-8小时,主要分为三个核心步骤:
1. 切除病肝:医生通过腹部切口进入腹腔,分离病肝与周围血管(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和胆管的连接,仔细切除已丧失功能的病肝,同时需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稳定,避免大出血。
2. 植入供肝:将供肝(尸体供肝需先复温,活体供肝需修整血管)放入患者腹腔,依次吻合关键血管——先吻合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恢复肝脏的血液灌注;再吻合肝动脉,保证肝脏的动脉血供;最后吻合胆管,恢复胆汁的排泄通道。血管和胆管的吻合精度要求极高,需在显微镜下操作,确保无渗漏、无狭窄。
3. 术后止血与关腹:吻合完成后,医生会仔细检查有无出血点,放置引流管监测术后渗液情况,最后逐层缝合腹部切口,手术结束。
四、术后长期管理:比手术更关键的“持久战”
肝移植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长期管理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核心目标是“预防排斥反应”和“避免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4点:
- 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后的肝脏对身体而言是“外来物”,免疫系统会试图攻击它,即“排斥反应”。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抑制免疫系统活性,保护供肝。但免疫抑制剂会降低身体抵抗力,需定期复查血药浓度,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在“防排斥”和“防感染”之间找到平衡。
- 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肝移植术后复查频率:①术后1个月内,应每周复查一次;②术后2-3个月,每两周复查一次;③术后4-6个月,每月复查一次;④术后7-12个月,每2个月复查一次;⑤术后1-2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⑥术后2年以上,每半年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血药浓度、血常规、腹部超声、肿瘤标志物(如肝癌患者需查甲胎蛋白)等,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排斥反应或肿瘤复发。
- 预防感染与并发症:免疫抑制剂会增加感染风险,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流感季节及时接种疫苗;同时要警惕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免疫抑制剂的常见副作用),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管理,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是底线,避免加重肝脏负担;饮食以高蛋白、低脂、易消化为主,少吃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避免服用肝损伤药物(如未经医生允许的中药、保健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目前,我国肝移植技术已非常成熟,术后1年生存率达85%以上,5年生存率超70%,许多患者术后可恢复正常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但肝移植并非“一劳永逸”,从适应证评估到供体等待,再到术后长期管理,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才能让“重生的肝脏”持续为生命保驾护航。
(郑州人民医院肝移植科 慎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