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良药”:肿瘤患者如何科学地“动”起来?

2025-9-1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生病了就要多休息”是根植于大众心中的传统观念,许多肿瘤患者确诊后第一反应是“不敢动”,甚至长期卧床静养。然而,大量医学研究证实:科学运动不仅能改善肿瘤患者的身体机能,还能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本文将破除“静养误区”,结合不同治疗阶段给出安全运动指南,帮助患者用运动激活身体自愈力。

一、破除误区:肿瘤患者需要“动”起来

1. 传统观念的认知偏差

过去认为肿瘤患者身体虚弱,运动可能加重消耗,甚至导致癌细胞扩散。这种观念源于对“体力消耗”的片面理解,忽略了运动对免疫系统、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

2. 现代医学的证据支持

降低复发风险:美国癌症协会对1.4万名乳腺癌患者追踪10年发现,每周运动≥150分钟者,复发率降低34%(《癌症研究》2019年)。

延长生存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坚持运动,5年生存率提高20%-30%(《英国癌症杂志》2020年)。

改善治疗耐受性:运动可增加肌肉量,减少化疗导致的肌肉萎缩和乏力感(《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年)。

3. 运动对身体的“修复效应”

增强免疫力:运动促进免疫细胞(如NK细胞、T细胞)循环,帮助识别和清除残留癌细胞。

调节激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减少其对肿瘤细胞的促生长作用。

改善心理状态:运动刺激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形成“身心良性循环”。

二、运动对肿瘤患者的核心益处

1. 改善预后: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康复”

提升心肺功能: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加心脏输出量,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增强化疗药物输送效率。

控制体重:肥胖是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高危因素,运动结合饮食管理可维持健康体重(BMI 18.5-23.9)。

减少并发症:肺癌患者术后坚持呼吸训练,可降低肺不张、肺炎发生率;前列腺癌患者运动可缓解尿失禁等后遗症。

2. 减轻治疗副作用:让“抗癌路”更轻松

缓解疲劳:化疗相关疲劳(CRF)是患者最常见症状,规律运动可提升能量代谢水平,减轻疲劳感(推荐强度:中等强度,每周3-5次)。

改善骨髓抑制: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白细胞、血小板快速恢复,减少感染和出血风险。

保护胃肠道功能:腹部运动(如仰卧起坐、瑜伽扭转体式)可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恶心等消化道反应。

3. 提高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生活的“钥匙”

增强肌肉力量:抗阻训练(如弹力带、哑铃)可预防肌肉萎缩,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如上下楼梯、提重物)。

改善睡眠质量:运动调节昼夜节律,帮助患者摆脱失眠困扰,提升整体精神状态。

促进社交参与:团体运动(如广场舞、徒步群)可减少孤独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不同治疗阶段的安全运动方案

阶段一:治疗中(化疗/放疗/手术期间)

原则:以“低强度、短时间、多休息”为主,避免过度消耗。

1. 化疗期间

运动类型:散步(每日20-30分钟,分2次完成)、八段锦(每日1-2组,每组10分钟)。

注意事项:

避开化疗后24-48小时的骨髓抑制期(血常规异常时暂停运动)。

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皮肤破损部位摩擦。

随身携带糖块,预防低血糖(尤其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者)。

2. 放疗期间

运动类型:颈部放疗者练习“米字操”(缓解颈部僵硬);盆腔放疗者做凯格尔运动(预防尿失禁)。

注意事项:

保护照射区域皮肤,避免汗液刺激(可贴防水敷料)。

放疗后1小时内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水澡、冰敷)。

3. 手术前后

术前:进行深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

早期(1-3天):床上翻身、四肢被动活动(由家属协助)。

中期(4-7天):坐起、床边站立(每次5分钟,每日3-4次)。

后期(1周后):室内步行(从每日5分钟逐步增加至20分钟)。

阶段二:康复期(治疗结束3个月后)

原则: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向“中等强度有氧+抗阻训练”过渡。

1. 有氧运动推荐

类型:快走(速度5-6km/h)、游泳(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骑自行车(平地骑行,避免爬坡)。

强度判断:运动时能持续说话但无法唱歌(即“中等强度”)。

进度安排:

第1-2月:每周3次,每次20分钟。

第3-4月:每周4次,每次30分钟。

第5月后:每周5次,每次40分钟。

2. 抗阻训练指南

工具:弹力带(阻力5-15磅)、矿泉水瓶(替代哑铃)、自身体重(如靠墙静蹲)。

动作选择:

上肢:弹力带划船(增强背部肌肉)、坐姿哑铃推举(保护肩关节)。

下肢:靠墙静蹲(增强大腿肌肉)、踮脚尖(预防小腿萎缩)。

核心:平板支撑(从10秒开始,逐步延长至1分钟)。

频率:每周2-3次,每次20分钟(每个动作2组,每组8-12次)。

3. 柔韧性训练要点

时间:有氧或抗阻训练后进行(此时肌肉温度升高,更易拉伸)。

方法:

静态拉伸(保持15-30秒):如仰卧抱膝(拉伸腰部)、坐姿体前屈(拉伸大腿后侧)。

瑜伽体式(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如猫牛式(缓解脊柱僵硬)、树式(增强平衡能力)。

四、安全运动“四原则”

1. 循序渐进:从“1分钟”开始

初始运动时间可短至1-2分钟,逐步增加至目标时长。

例如:术后第1周从床边站立1分钟开始,每周增加1分钟。

2. 倾听身体:警惕“危险信号”

立即停止运动的情况:

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目眩。

心率超过(220-年龄)×70%(如60岁患者,心率>112次/分)。

伤口渗血、骨折部位疼痛加剧。

3. 保持水分:预防脱水

运动前1小时饮水200ml,运动中每15分钟饮水50-100ml。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如咖啡、茶),其利尿作用可能加重脱水。

4. 定期评估:调整运动计划

每3个月进行一次体能测试(如6分钟步行试验、握力测试)。

根据结果与医生、康复师沟通,优化运动方案。

运动是“终身处方”

肿瘤患者的运动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结合治疗阶段、身体状况动态调整。没有“最适合所有患者”的运动,只有“最适合当前自己”的选择。从今天开始,穿上运动鞋,用10分钟散步打破“静养误区”——你的身体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张芳春)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