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腹痛别不当回事!这5个信号可能是肠癌在“报警”
2025-9-3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医生,我最近大便带血,是不是痔疮又犯了?”“这两周总腹痛,拉完肚子也没好转,吃点消炎药就行吧?”在消化科门诊,这样的对话很常见。很多人把便血、腹痛当成痔疮、肠炎的“小毛病”,忍一忍、用点药就过去了,却没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肠癌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国每年新发肠癌病例超50万,且发病率逐年年轻化,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实肠癌早期并非无迹可寻,只要读懂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及时检查,就能大大提高治愈率。今天就为大家拆解肠癌最容易被忽视的5个信号,帮你早发现、早应对。
信号一:便血——别总归罪于“痔疮”
便血是肠癌最常见的早期信号,却也是最容易被误判的症状。很多人一看到大便带血,第一反应就是“痔疮犯了”,尤其是本身有痔疮的人,更容易放松警惕。但肠癌引起的便血,和痔疮便血有明显区别,千万别混淆。
痔疮便血多是“滴血”或“喷血”,血液颜色鲜红,通常附着在大便表面,或在排便后滴入马桶,不会和大便混合,也不会伴随黏液;而肠癌便血更像“果酱样”或“暗红色”,血液会和大便混合在一起,有时还会夹杂黏液、脓液,甚至出现“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肠癌肿瘤表面破损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被氧化,颜色就会变暗。
更关键的是,痔疮便血通常和排便用力、便秘有关,改善排便习惯后会缓解;但肠癌便血会反复出现,还可能伴随大便次数增多、腹痛等症状。如果发现便血颜色不是鲜红,或和大便混在一起,别再自行判断为“痔疮”,一定要及时做肠镜检查,排除肠癌风险。
信号二:腹痛——不是“肠炎”那么简单
腹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症状,吃坏肚子、着凉、肠炎都可能引起,因此很多人出现腹痛时,会先自行吃点止泻药、消炎药,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但肠癌引起的腹痛,和普通腹痛有本质区别,尤其要注意这两种情况:
一种是“隐痛或胀痛”,多位于下腹部,疼痛不剧烈,像“肚子里有东西在搅”,有时会在排便后稍微缓解,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这是因为肠癌肿瘤刺激肠道黏膜,或堵塞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异常,从而引发持续性隐痛。
另一种是“突发性绞痛”,疼痛剧烈,伴随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这可能是肠癌导致肠道完全堵塞,引发“肠梗阻”的表现,属于急症,必须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如果腹痛反复出现超过2周,或疼痛规律改变(比如以前是饭后疼,现在变成不定时疼),同时伴随大便异常,别再当成“普通肠炎”拖延,及时做腹部CT或肠镜检查,才能明确病因。
信号三:大便习惯改变——“排便规律”突然乱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便规律,比如有的人每天早上排便,有的人每2天排一次,只要规律稳定,就属于正常。但如果排便规律突然被打破,比如以前每天排便,现在变成“3天不排”或“一天排3次以上”,且持续超过1个月,就要警惕肠癌的可能。
肠癌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如果肿瘤刺激肠道黏膜,可能会让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多为稀便或黏液便,有时会有“里急后重感”(想拉却拉不净);如果肿瘤堵塞肠道,会让肠道变窄,导致排便困难,出现“便秘”,大便也会变细,像“铅笔一样细”,甚至需要用力才能排出。
很多人会把这种习惯改变归咎于“饮食不当”“压力大”,但如果调整饮食、作息后,排便规律仍未恢复,甚至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检查,这可能是肠癌在“干扰”肠道正常工作。
信号四:腹部包块——摸到“硬块”别忽视
随着肠癌肿瘤逐渐增大,部分患者会在腹部摸到包块,尤其是体型偏瘦、肠道位置较浅的人,更容易发现。但很多人摸到包块后,会以为是“宿便”“胀气”,或因为不痛不痒而忽视,直到包块变大、伴随疼痛才就医,此时肿瘤可能已发展到中晚期。
肠癌引起的腹部包块,多位于下腹部(左侧或右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晰,用手按压时通常不疼或只有轻微压痛,而且不会随着排便、排气消失。如果是“宿便”或“胀气”,包块质地较软,按压时可能会有胀痛感,排便后会明显变小或消失。
如果在腹部持续摸到固定的硬块,尤其是同时伴随便血、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超声或肠镜检查,明确包块性质——早期发现的肠癌包块,通过手术切除,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
信号五:不明原因消瘦——体重“掉得快”要警惕
“不知不觉瘦了10斤,还以为是减肥成功了”,这是很多晚期肠癌患者的共同经历。事实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尤其是短期内(1-3个月)体重下降超过5%,且没有刻意节食、运动,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肠癌就是常见原因之一。
肠癌肿瘤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同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肿瘤表面可能会持续少量出血,导致慢性失血,引发贫血;肠道黏膜被肿瘤破坏后,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身体只能分解自身脂肪、蛋白质来供能,从而导致体重下降、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很多人会把消瘦、乏力归咎于“工作累”“压力大”,但如果同时伴随大便异常、腹痛等症状,别再忽视。及时去医院做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查,必要时做肠镜,才能尽早发现问题。
最后:预防肠癌,做好这2件事就够了
读懂“报警信号”很重要,提前预防更关键。其实肠癌的发生发展有明确规律——从“肠息肉”发展到“肠癌”,通常需要5-10年,只要做好这2件事,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1. 定期筛查:这是预防肠癌最有效的方法。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大便潜血试验;5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1次肠镜检查(如果有肠癌家族史、肠息肉病史,建议提前到40岁开始筛查)。肠镜能直接发现肠息肉,及时切除,就能避免息肉癌变。
2.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高油、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每天至少吃300克蔬菜);避免久坐,每天保持30分钟运动(如快走、慢跑);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这些习惯能减少肠道刺激,降低肠息肉的发生概率。
肠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早期信号、拖延检查。很多人因为“觉得麻烦”“害怕做肠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其实现在的无痛肠镜技术已经很成熟,检查过程中几乎没有痛苦,10-20分钟就能完成。记住: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小异常”,都可能是在提醒你“该关注健康了”——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郑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 刘松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