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摸到“小疙瘩”别慌?先分清这3种情况,警惕乳腺癌信号
2025-10-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洗澡时摸到乳房里有个小疙瘩,会不会是乳腺癌?”这是很多女性发现乳房异常后的第一反应。事实上,乳房出现“小疙瘩”(医学上称为乳房肿块)是女性常见症状,据统计,约80%的乳房肿块为良性,仅20%左右与恶性肿瘤相关。但乳腺癌作为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40万,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也让“乳房肿块”成为很多女性的“心头慌”。其实,摸到乳房小疙瘩不用急着恐慌,先分清这3种常见情况,再警惕那些提示乳腺癌的危险信号,才能科学应对。
第一种情况:生理性肿块,多与“激素变化”相关,无需过度担心。这类肿块常随月经周期变化,多出现在月经前1-2周,月经结束后会逐渐缩小或消失,常见于20-35岁的年轻女性。最典型的是“乳腺增生结节”,摸起来质地较软,像棉花团或橡皮,边界不太清晰,可能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有时会伴随乳房胀痛、触痛,甚至腋窝淋巴结轻微肿大。这是因为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波动,导致乳腺组织充血、水肿,形成暂时性的结节样改变,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此外,孕期、哺乳期女性因乳腺腺体增生、乳汁淤积,也可能摸到质地偏硬的“肿块”,通常伴随乳房胀痛,调整哺乳姿势、排空乳汁后会逐渐缓解。这类生理性肿块的核心特点是“随激素或特殊生理阶段变化”,若月经结束后肿块仍不消失,或胀痛持续加重,再进一步检查即可。
第二种情况:良性病变,需“定期观察”,但无需过度治疗。这类肿块与激素变化无关,长期存在且大小相对稳定,常见类型包括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乳腺脂肪瘤等。其中“乳腺纤维瘤”最常见,多发生在20-25岁女性身上,摸起来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像弹珠一样可以推动,边界清晰,通常没有疼痛或不适感,生长速度缓慢,几年内可能都不会明显变大。乳腺囊肿则像“乳房里的小水泡”,质地柔软有弹性,按压时可能有轻微胀痛,超声检查能清晰看到囊内液体,多数情况下不会恶变,若囊肿较小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这类良性肿块的关键特征是“边界清、能推动、无疼痛、生长慢”,医生通常会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乳腺超声,观察肿块变化,只有当肿块明显增大或影响生活时,才需要手术切除,且术后复发率低,不影响乳腺健康。
第三种情况:恶性信号,需“立即就医”,警惕乳腺癌可能。若摸到的肿块符合以下特征,需高度警惕乳腺癌风险,及时到乳腺专科就诊:首先是“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摸起来像石头或软骨,没有弹性,无法推动,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这是因为癌细胞侵犯周围组织,导致肿块固定;其次是“肿块生长快”,几个月内明显变大,甚至从触摸不到发展到直径超过1厘米,癌细胞的快速增殖会让肿块短期内体积骤增;最后是“伴随异常症状”,除了肿块,还出现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浆液性溢液)、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改变(像橘子皮一样粗糙,或出现凹陷的“酒窝征”)、腋窝淋巴结肿大(腋窝摸到硬疙瘩,无法推动)等症状,这些都是乳腺癌的典型信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部分早期乳腺癌肿块可能没有疼痛,甚至体积很小,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乳房腺体萎缩,肿块更难察觉,若摸到任何“不寻常”的疙瘩,都建议及时检查。
除了学会区分肿块类型,掌握“正确的乳房自查方法”也能帮助我们尽早发现异常。自查最佳时间是月经结束后7-10天(绝经后女性可每月固定一天),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看”,对着镜子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有无橘皮样改变、凹陷,乳头是否内陷或溢液;第二步“摸”,用手指指腹(而非指尖)顺时针按压乳房,从外侧到内侧、从上方到下方,检查是否有肿块,同时触摸腋窝有无肿大淋巴结;第三步“挤”,轻轻挤压乳头,观察是否有液体溢出。自查时要注意避免“抓捏乳房”,以免将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若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做乳腺超声(适合年轻女性)或钼靶检查(适合40岁以上女性),必要时结合乳腺磁共振,明确肿块性质。
很多女性摸到乳房肿块后,要么过度恐慌,要么盲目忽视,这两种态度都可能延误病情。其实,乳房肿块并非“洪水猛兽”,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早期乳腺癌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不足50%,“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抗乳腺癌的关键。记住,科学区分肿块类型、定期做好乳房自查、必要时及时就医,才是守护乳腺健康的正确方式。
(郑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姜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