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场关于爱与希望的接力,让这条路通向了——新生
故事的起点,在辽阔的西藏。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援藏干部郑山,在一次诊疗中,遇到了一位母亲和她身患残疾的儿子小桑。
小桑被初步评估为因长期髋关节脱位导致肢体残疾3级。北京的医疗资源紧张,加之高昂的费用,让这个家庭望而却步。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母亲眼中闪烁着最后的希望。
郑山将希望传递至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执行副院长杨德金。
了解情况后,该院党委作出决定:“患者来自藏区,经济困难,我们决定予以免费救治!”
一道爱的桥梁,从此头的中原,跨越千山万水,架到了雪域高原。
时光倒回至小桑的童年。4岁时,一次发烧后,小桑不幸得了左髋关节感染、皮肤破溃。由于条件限制,多年来未能得到根治性治疗,髋关节功能逐渐丧失,行走变得日益艰难。
9月23日,当小桑和母亲带着忐忑走出新郑机场时,迎接他们的是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主治医师陈东宁和急诊科医护人员温暖的笑脸。从机场到高新院区,120急救车一路保驾护航。入院当天,即开通绿色通道,完成所有检查、检验。
为避免语言不通和环境陌生带来的紧张,医护团队化身临时“家属”,全程陪同检查,用耐心沟通化解不安。
医疗团队针对其“长期高原居住”和“感染后遗重度残疾”的双重特殊性,制定了多套周密的手术预案。
近日,该院医疗团队成功为小桑实施了高难度髋关节重建手术。
高原人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风险高。医疗团队创新性地在术前一晚即通过口服补液进行血液稀释,术中、术后动态调整补液量,并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构建了贯穿围手术期的立体化抗凝防线。
术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小桑因长期脱位,下肢短缩严重。医疗团队耗费大量时间,以精湛的技艺对挛缩的瘢痕进行了极其精细的“松解”,最终在没有截骨的情况下,成功恢复了下肢长度,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自身的骨骼结构。
因小桑髋关节发育不良,骨骼小。医疗团队为其“量体裁衣”,选用了特殊假体,安装了最小号的髋臼杯。
这一选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髋关节的骨量,为未来可能需要的翻修手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术后D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显示,假体位置精准,力线完美。
近日,小桑的下肢恢复了正常长度,伤口愈合良好,已在助行器辅助下开始负重行走,并在康复科团队协助下进行功能锻炼。(本报记者 丁玲 通讯员 王师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