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 路远 救援,这家医院上演“爱的接力”

2025-10-1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中秋月圆,万家团聚。当大多数人沉浸在节日的温馨与喜悦之中时,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接到的一通紧急电话,划破了夜晚的宁静——一场跨越河南与重庆、单程行程达2400多公里的生命救援接力,就此紧张而有序地拉开了帷幕。

 

使命召唤:郑州—重庆—郑州千里之外的生命接力

一位全身烧伤面积高达90%、在重庆某医院救治的河南老乡,如今只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回家!

对一位危重患者实施长达千里的陆地转运,风险之高,不言而喻。这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移动ICU(重症监护室)”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能力考验。

任务就是命令,生命高于一切。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迎秋和副院长狄海萍亲自挂帅,迅速成立转运指挥协调小组。

未雨绸缪:严控细节防患未然

从接到救治信息的那一刻,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和急诊医学科团队就立即快速启动应急机制。

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迎秋和副院长狄海萍统筹指挥,急诊医学科主任侯懿鸣协调急诊医学科人员和车辆,准备相应的设备。

氧气是否充足、微量泵是否良好、液体是否充足……为避免路途遥远中出现设备问题而影响患者救治,急诊医学科不仅对设备反复检查,同时携带必要的备用装置,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确保随时应对各种可能。液体管理作为烧伤救治重点,也提前备足储备。

中秋前夜:医护人员砥砺前行

时间就是生命,方案既定,精锐出动。

中秋节前夜,由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医生梁占领和护士杨洋洋组成的先遣医疗小组,肩负着前期的评估与排查重任,抵达重庆,他们未作片刻停歇,直接进入病房,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查:生命体征、创面情况、气道管理、血管通路、感染指标……与当地医护团队进行详细交接。

他们深知,长途转运,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酿成不可预知的风险。气管切开未脱机,意味着途中必须依赖间断的机械通气支持;大面积未愈的创面,意味着持续的渗出和极高的感染风险;漫长的旅途颠簸,则是对患者固定、镇痛镇静以及医护人员应急处理能力的终极考验。

“节假日堵车应对、气道管理方案、应急预案、镇静镇痛深度、突发感染处理、氧气中途补给……”一条条信息,一份份评估,被实时传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工作群。李晓亮根据前方反馈,不断给出专业指导。每一个可能出现的“万一”,都被纳入了预案考量。

万家团圆:医护人员在2400公里路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秋节当天,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和患者一起踏上了漫漫归程。

救护车化身为移动“微型ICU”,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车内空间狭小,各种仪器设备发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医生和护士紧守在患者身旁,他们的眼睛紧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耳朵倾听着呼吸机的每一次送气声。

 

烧伤创面因路途颠簸和体位改变,潮湿渗出异常增多,散发着特殊的气味。医护人员需要不停地、小心翼翼地为患者更换消毒棉垫,进行创面护理,每一次操作都极尽轻柔,生怕增加患者的痛苦。

安全回家:团队力量铸就生命长城

历经1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当救护车稳稳驶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候多时的烧伤中心和急诊医学科团队迅速上前,在无缝衔接的配合中,将患者安全送入烧伤重症监护室。直到这一刻,所有参与转运的工作人员才稍松一口气,疲惫的脸上终于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这场跨越24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不仅是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应急协调机制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全面检验,更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以千里驰援的实际行动,对“生命至上”崇高理念的生动诠释。

这是一道由责任、专业与爱心共同铸就的生命防线,也是一曲感人至深的医护赞歌。他们所守护的,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更承载着一个家庭对未来的希望。(本报记者 丁玲 许冬冬 通讯员 徐志霞)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