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及孕产妇等重点保障人群急救用血,马宏伟立即安排人员同医院沟通详细用血需求并紧急备血,同时安排值班司机第一时间到岗,随时准备运送血液。不久,一辆载着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送血车飞速驶往医院,为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这是河南省血液中心供血科工作的常态,也是马宏伟无数次被打断的睡眠中的一次。
永远在线的“生命热线”
“他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马宏伟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我们都习惯了,任何时候遇到难题和紧急情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马科长打电话。他的手机就像生命热线,24小时不关机,永远在线。”
这种“永远在线”的状态,源于马宏伟内心深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为民情怀。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从血液检验岗到血型研究室,再到2019年接过供血科的担子,近30年里,他见过太多因急需输血而焦急的脸庞,也因此把保障临床用血供应与安全刻进了骨子里。

为了做好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的优先用血工作,他逐个打电话与医疗机构沟通,迅速制定出清晰高效的方案流程。
“要让奉献爱心的人,第一时间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回馈。”马宏伟认真地说。
血液联动的“调度师”
在供血科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血液库存和需求数据。这里,仿佛是血液供应的“心脏”和“大脑”。而马宏伟,就是核心的“调度师”。
马宏伟指着屏幕上“血小板库存”的图标,回忆起去年世界献血者日的那次紧急分流:“那天,各地市采血点都特别热闹,学生、上班族排着队献血,血小板采集数量也直线上升。”到了下午,地市血站陆续来电——“采超了,超出了医院预约需求!”

血小板保存期只有5天,除去血液检测所需要的2天,实际使用期限只有两三天,库存过多会有过期报废的风险,这是血液管理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每一袋血液都承载着广大无偿献血者的爱心与善意,决不允许有丝毫浪费。当时已过下班时间,马宏伟没走,而是把科室同事叫回来开临时会。
“先查全市所有医院的血小板预约记录,尤其是血小板用量较大的医院!”马宏伟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一边拨打电话。
这家医院明天有2台心脏手术,需要4袋;那家医院有血液病患者等着,需要3袋……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医院名称、需求数量、对接人电话。
统计完需求、核实完数量后,他又安排送血组:“地市血站的血小板送到后立即送往对应的医院。”那天,他守在办公室,直到确认最后一袋血小板顺利送达医院,才起身回家。马宏伟说,那次通过合理分流,全省没有浪费一袋血小板。而这样的“分流战”,每年都会上演好多次。
“你看,这不仅仅是一袋血。”马宏伟指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调剂数据对记者说,“它背后连接着一个等待手术的患者,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这袋血在需要的时候,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状态,抵达目的地。”
谈及他倾注大量心血的全省血液应急联动保障工作,这位平时沉稳内敛的科长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各地市血站和省血液中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壁垒,有时一边库存有缺口,一边可能面临血液临期报废。”为此,他主导完善了全省血液调剂流程,创新工作方法,将实物交接、信息核对和票据核算等程序化繁为简。
“我们就像血液的‘调度枢纽’。”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目标是让血液这个特殊‘资源’在全省范围内高效、合理地流动起来。”
近3年,省内血液调剂达2263次,涉及红细胞5803万毫升、血浆1.08亿毫升。这些数字背后,是马宏伟和他的团队无数个日夜的默默付出与坚持,更是无数生命的转危为安。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河南省血液调剂机制在保障临床用血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正是将一线实践升华为理论成果的结晶。
生命线上的“速递员”
作为全国血液保障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河南时常承担着兄弟省市紧急用血的支援保障任务。
“全国血站一盘棋,血液保障无地域之分。任何时候,只要兄弟血站发出求助,就意味着有生命在等待救援,我们必须全力以赴。”马宏伟的语气坚定而诚恳。
从接到支援任务的那一刻起,他的“战斗”就打响了:协调各地市血站,统筹安排品种数量,紧盯运输的每一个环节,与受援血站做好交接登记……他全程参与血液的清点、装箱和交接,确保万无一失。
2020年~2024年,马宏伟和团队完成省际支援保障114次,先后支援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临床血液供应。他们累计支援红细胞954万毫升、血浆89万毫升、单采血小板9452治疗量、冷沉淀凝血因子3290单位。
每一个数字都凝聚着河南热血儿女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马宏伟作为具体执行者的担当与汗水。一封封来自受援单位的感谢信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通报表扬,都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据悉,上海市血液中心、天津市血液中心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为此还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这份跨越地域的信任,是对他们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最高褒奖。
冷库门前的“精准管家”
跟随马宏伟的脚步,记者走进温度严格控制的血液储存冷库。打开控制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与室外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不同种类的血液成分分类存放,井然有序。

“保障血液储存和供应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马宏伟说。
“这是专门给移植患者准备的。”马宏伟指着红细胞冷库中一袋贴着“辐照红细胞”标签的血袋说。
去年夏天,一个白血病患儿移植后血红蛋白含量持续下降,急需输注辐照红细胞。马宏伟接到需求后,立即安排进行血液辐照,辐照完成后立即送往医院,确保患儿第一时间得到输注。
为了让每袋血都用在“刀刃”上,马宏伟积极研究临床供血特点,主动与各大医院沟通,动态调整血液库存管理方案。通过分析不同月份的采血规律,他建立了一套精准的库存预警和风险监测机制。“比如寒暑假是学生献血淡季,我们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通过省内调剂等方式补充库存。”他说。
在马宏伟的推动下,通过合理发放、分类调剂,血型比例更加均衡,各品种血液库存量日趋合理。2023年以来,年均供血总量突破110万袋。“这不仅是量的突破,更是供应保障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的体现。”马宏伟说。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马宏伟用一个个具体而细微的行动,守护着这条看不见的“生命线”:是深夜里的一次电话协调,是冷库前的一次仔细核对,是紧急支援时的一场与时间赛跑。这条线上,流淌的是热血,传递的是希望,承载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圆满。这位热血守护者,始终在前行的路上步履坚定。(本报记者 朱晓娟 实习生 周欹蕖 通讯员 苗 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