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作为河南省脑血管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河南省脑卒中防治中心的挂靠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在多个院区同时举办了义诊活动,充分发挥其全省龙头引领作用,发动省内300余家网络医院共同发起“河南省脑卒中防治周”活动。
在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门诊广场,义诊团队早早落座,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一对一的专业评估。活动现场不仅提供免费血压、血糖检测,还设置了“卒中快速识别体验区”。医护人员利用展板、宣教手册和科普视频,一遍遍地向市民演示并带领他们实操“中风120”识别口诀:“1”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2”查——2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不能抬起;“0”(聆)听——说话是否不清或理解困难。
“光听讲记不住,自己动手比划一遍,印象就深多了!”一位刚体验完的市民王阿姨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中风是老年病,离自己很远,今天才知道,它发病急、后果重,但抢在黄金时间内治疗,效果天差地别。”


河南省脑卒中防治中心主任、河南省卒中学会会长许予明说:“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们的战役,不仅要打在抢救室里,更要打在前线——也就是提高全民的识警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尽早识别’是前提,‘立刻就医’是关键,二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同时,洛阳、开封、周口、安阳、南阳……各地医疗机构纷纷在广场、公园或医院大厅设立分诊台,悬挂统一主题横幅,发放科普手册。活动形式各具特色:有的医院派出“流动义诊车”深入偏远乡镇;有的组织专家走进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上门筛查;还有的与当地媒体合作,录制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卒中的救治黄金时间窗非常短暂,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通常为4.5小时~6小时,动脉取栓的“时间窗”也在6小时~24小时以内。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除了“中风120”口诀,郑大一附院教授宋波还补充了另一个快速识别工具“BEFAST”原则。即B(Balance):平衡,是否突然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E(Eyes):眼睛,是否突然视力模糊或失明;F(Face):面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手臂,是否单侧无力;S(Speech):语言,是否说话含糊;T(Time):时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