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2日,在河南长垣举办的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上,记者找到了答案。来自全国医疗机构、高校院所的15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医院+高校+企业”“铁三角”模式从理念构想走向规模化落地的重要时刻。
创新闭环:从课题发布到百家验证
大会开幕式上,创新课题发布环节备受关注。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发布了第二批创新课题,这些课题紧扣行业需求,聚焦核心技术,旨在汇聚产学研用合力攻坚。

课题发布是“铁三角”模式实践的重要体现。正如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理事长、驼人集团创始人王国胜在会前采访中所强调的那样:“企业主导、以结果为导向,是‘铁三角’模式的核心。只有让创新项目得到用户认可和使用,才能形成闭环。”
王国胜的观点在课题发布中得到印证。他告诉记者:“我们通过专项横向课题资金直接资助临床需求项目,2025年度已投入1.3亿元,精准破解创新转化中的资金瓶颈。”这种“奖项引领+资金驱动”的双轮驱动格局,成为“铁三角”模式从理念到实践的重要支撑。
生态建设倡议环节同样令人瞩目。来自全国120多家医院、21家高校科研机构和36家医疗器械企业的代表分批上台,在倡议书上郑重签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多所高校和创新企业代表依次上台,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这一百家医院签约的场景,生动诠释了王国胜提出的“一家创新,百家验证”模式。他在专访中解释道:“医院是需求的发起方和使用端,但医院之间相对独立,难以形成合力。我们通过百家医院的专科联合体,让创新成果获得广泛验证,切实解决‘卖得好’的问题。”
据悉,签约医院已覆盖28个省、市(区),未来将扩展至全国30个省份,标志着“铁三角”模式初步实现全国布局。
多方协同:共建“铁三角”创新生态
“从讲产品到讲场景,从讲产业到讲生态。我们不再定位为供应商,而是生态合作伙伴、平台构建者。”王国胜对企业发展理念的阐述发人深省。记者在大会现场感受到,驼人集团不仅提供产品,更通过设立创新奖、建设博物馆、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了完整的创新生态。

1年来,在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的主导下,通过“铁三角”的协同攻关,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成效显著。大幅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截至目前,驼人产学研项目已累计协助完成专利申报2000余项,成果转化600余项,转化收益超40亿元。
“铁三角”模式彻底颠覆传统创新逻辑——以临床需求作为创新的“第一信号”。为精准捕捉临床痛点,联合体派驻“区域科创工程师”深入全国百余家合作医院科室,与医生面对面沟通,挖掘手术操作、患者护理中的真实需求,再匹配高校技术资源与企业转化能力,形成“需求—研发—转化”的完整闭环。截至目前,联合体已收集临床需求超500项,其中30%转化为创新课题,8%进入产品研发阶段。

在建设实践中,“铁三角”模式形成清晰的分工协作体系:医院作为“需求源头”,提供临床痛点和验证场景;高校作为“智力引擎”,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企业作为“转化枢纽”,整合研发、生产、检测、注册全链条资源。驼人集团建立的七大技术平台、近2000人研发团队及国家级检测中心,可将检测周期缩短50%,加快注册审批流程,已推动40余项创新成果落地,15项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
“‘铁三角’模式的核心,是让医院、高校、企业成为‘创新命运共同体’,实现三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王国胜说,未来联合体将继续以课题为纽带、以倡议为支撑,推动“铁三角”生态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医疗器械国产化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样板”。
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福星作为医院方代表在致辞中说:“医院是医疗创新的需求源头、临床验证核心,更是创新成果落地的关键载体,直接决定着创新转化的成败。”
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从科研机构角度阐述了高校的定位:“高校作为创新源头,必须主动打破校地校企壁垒,推动‘科研种子’成长为‘应用硕果’。”他呼吁各方共同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耦合。
夯实基础:奖项引领与专科共建

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七届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评审活动共征集1632个项目,经958位专家多轮评审,127个项目入围终评。评审通过线上小程序实时打分并同步直播,确保流程公正透明。精准化智慧麻醉、数字化智能护理等7个方向的一等奖获奖项目分别获得10万元奖金激励,总奖金额度超200万元。
在会场外的获奖项目展示区,众多参会者驻足观看。一位来自外省的医院代表表示:“这些创新项目切实解决了临床痛点,通过‘铁三角’模式,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惠及更多患者。”
同时,大会还组织了麻醉、儿科、临床护理等8个专科创新联合体的分论坛活动,重症、急诊、妇产等6个专科联合体启动筹备,脑血管病介入专科联合体同步揭牌。这些专科联合体围绕特定领域的临床需求、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开展组织化协作,进一步夯实了“铁三角”模式在专科领域的实施基础。
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如今,“铁三角”模式不仅在国内快速扩展,还开启了全球布局的探索。王国胜向记者透露:“目前我们已经覆盖了28个省,同时开始在海外设立创新办公室。我们在100多个国家有出口业务,在11个国家建立了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将成为创新创意的收集者和协同者,推动中国创新走向世界,同时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从课题发布到百家医院签约,从河南实践到全球布局,“铁三角”模式以其独特的协同创新机制,打破机构壁垒,汇聚各方力量,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正如一位参会专家所言:“唯有打破壁垒,推动‘政产学研医用’多方协同,才能推动医疗器械从‘国产化’向‘优质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全面升级。”“铁三角”模式的探索,正在为这一愿景的实现注入强劲动力。(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郜永博 崔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