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郭荣、王凤娟团队成功为60岁骨髓纤维化患者实施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

2025-1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医药卫生网讯(记者贾佳丽 通讯员王凤娟 马晓静)11月6日,60岁的骨髓纤维化(PMF)高危患者张先生,在接受非血缘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100天后,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复查,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标准,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张先生家属手写一封感谢信,向以郭荣教授、王凤娟博士为核心的医疗团队及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患者家属手写感谢信对郭荣教授团队及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今年年初,张先生因持续消瘦、重度贫血伴脾脏肿大等症状辗转就诊于郑大一附院血液科,被确诊为“骨髓纤维化(PMF)DIPSS高危”,病程已达4个月,且伴有 ASXL1高危体细胞突变——这一指标意味着患者不仅远期生存率大幅下降,白血病转化风险也显著增加,病情已进入危急阶段。

“移植能治愈但风险太高,不移植是不是就没希望了?”张先生的疑问道出了众多高危骨纤患者的两难。面对复杂病情,郑大一附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MDT(多学科协作)团队迅速启动会诊。团队精准研判:虽然JAK2抑制剂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手段,且必须在患者无活动性感染、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的窗口期尽早实施,移植前规律服用JAK2抑制剂2个月以上可显著提升无病生存率。清晰的诊疗方案让张先生及家属坚定了治疗信心,移植计划正式启动。

供者匹配是移植成功的第一道关卡。经过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搜寻团队的多方协调,终于为张先生匹配到一位 38 岁女性非血缘供者,双方HLA分型达到 10/10全相合——这份“生命礼物”,为治疗带来了关键转机。但挑战接踵而至:患者年逾六旬,体能储备较差,加之当时血库用血紧张,给移植前准备带来不小压力。

郭荣、王凤娟带领医师马晓静及王瑞、张慧弟护理团队,一边积极协调输血支持,一边与各科室密切沟通,给予及时精准的对症支持治疗,确保移植前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达标。

移植实施阶段,团队根据张先生PRA/DSA抗体阴性、基础合并症少的个体情况,采用清髓性双烷化剂TBF预处理方案,该方案可有效提高移植后1个月内完全供者嵌合比例,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移植后的“百日守护”更显医护团队功力。医护人员实施24小时动态监测,精准应对可能出现的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术后第20天,患者粒细胞成功植活;第31天,血小板达到植活标准,STR检测显示完全嵌合,疾病获得显著缓解。出院后,团队通过定期随访持续指导张先生进行康复锻炼,助力其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郭荣介绍,脾肿大作为骨髓纤维化的标志性特征,本质是骨髓纤维化衰竭后的髓外造血代偿反应,同时与炎症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密切相关,会进一步加剧疲劳、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从分子机制看,脾肿大常伴随ASXL1等高危突变,提示疾病进展和克隆性造血负担加重,更会通过阻碍药物输送、增加输血需求等方式提升移植难度。

郭荣进一步解释,移植前有效缩小脾脏体积是提升高危患者生存率的关键:JAK2抑制剂可使50%以上患者脾脏缩小,是目前标准治疗方案;脾切除术虽能加快血液学恢复,但存在血栓形成和复发风险;脾照射可降低复发率,但对巨脾患者效果多在移植后显现。如何通过优化移植时机、改良预处理方案、完善移植后管理等多维度策略提升高危患者获益,仍是当前临床攻关的核心方向。

此次60岁高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不仅为同类高危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带来了新的希望,更刷新了河南省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移植领域的诊疗纪录,成为我省该病症治疗中极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之一。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