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十年的选择:母女三人同赴开封市中心医院疼痛科 用信任为技术“投票”
2025-11-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何慧 董雅斓
近日,阳光洒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疼痛科的走廊上,53岁的妹妹王欣(化名)小心翼翼地搀扶着83岁的母亲缓缓走来。十年前,王欣的姐姐王梅(化名)曾在这里成功治愈三叉神经痛,如今,母女二人因同样的病痛踏入此地,一场跨越十年的医疗接力就此拉开帷幕。

两代人的选择:十年信任,值得托付
在医学领域,三叉神经痛素有“天下第一痛”之称,其发作时如闪电、如刀割、如电击的剧烈疼痛,让患者苦不堪言。59岁的姐姐王梅对此深有体会。2014年,她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前往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术后,创伤极小且恢复良好,至今未曾复发,她感到非常欣慰。
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当王梅得知妹妹王欣和母亲也被三叉神经痛困扰时,她毫不犹豫地向家人推荐了疼痛科主任张繁荣。这对特殊的母女向张繁荣倾诉着相似的痛苦:反复发作的三叉神经痛如刀割般撕裂面部,她们也曾经尝试过药物治疗,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药物的控制效果逐渐减弱。
是信任,让这对母女毅然选择沿着姐姐的足迹,开启属于她们的治愈之旅。
用信任为技术“投票”:一个家族、一种病情,三种治疗手段的传承与发展
母女三人先后罹患三叉神经痛,这不禁让人疑惑:三叉神经痛会遗传吗?面对这个问题,拥有多年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的张繁荣陷入了思考。
她深知,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约占80%以上)的病因主要与血管压迫神经、神经脱髓鞘等后天因素相关,并非由遗传因素主导。而临床上部分家族中多人患病的现象,可能与共同的生活环境(如相似的饮食、压力、感染风险等)或基因多态性影响神经对刺激的敏感性有关。
这给张繁荣及其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10年前给姐姐王梅治疗的方法,10年后是否还适用于妹妹和母亲呢?
2014年,王梅因三叉神经痛入院时,疼痛科采用的是传统的三叉神经半月节药物毁损术。这种手术通过精准定位神经节,注入药物阻断痛觉传导,由出身医学世家的开封市中心医院冯兰馨博士早期应用于临床,经过六十多年三代人的不懈探索与积累,已日臻成熟。
十年后的今天,当母女二人躺在手术台上时,疼痛科的技术已实现了迭代升级。母亲采用改良后的药物毁损术,这项技术完美体现了现代疼痛医学“精准打击、最小损伤”的治疗理念,为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王欣则接受了全麻下的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这项创新技术通过微型球囊精准送至三叉神经的半月节处,以机械压迫替代药物毁损,定位精准,大大减少了对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风险。手术全麻进行,较药物毁损术麻木感减轻,患者术后舒适度大幅提升,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技术向善:技术传承,仁心延续,推动医疗向善前行
9月20日,王欣和妈妈一同出院。从9月15日入院,到9月17日同时接受手术,再到9月20日出院,母女二人的三叉神经痛治疗之旅,仅用了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
在护士赵阳拍摄的照片中,秋日暖阳洒下温暖的光,照耀在王欣和她83岁高龄的母亲身上,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老一辈人总说“忍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三叉神经痛并非靠忍就能治愈的,它需要先进技术和医者仁心共同作用,将患者的疼痛降到最低。
张繁荣始终坚信,技术突破的本质,是让患者从“活下来”迈向“活得好”。王欣接受的全麻下的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对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要求极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胜任。张主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不断学习,在传承中追求更好、更快地创新。
这场跨越十年的医疗接力,见证了疼痛医学从精准发展的跨越,更是“针尖凝聚一颗心”的最好诠释。它让我们看到,在医学的道路上,信任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