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的手写病历 见证医患“不老情”

2025-11-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何慧 董雅斓

近日,开封市中心医院疼痛科收到一封特殊病历——患者魏大叔保存的28年前的手写病历。

当魏大叔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捧出那本1997年的手写病历时,泛黄的纸张在诊室灯光下泛起温柔的光晕,医生的诊断依然清晰可见。在科技引领的数字化浪潮下,电子病历成为医生开具处方诊断载体,可这份承载着28年医患情谊的纸质档案,像沉淀着时间痕迹的“老古董”,诉说着28年的医患“不老情”。

 

岁月静好的另一种注解

“不来医院复诊的日子,就是好日子。”魏大叔摩挲着病历边缘的折痕,脸上泛着笑意。

28年前,这位杞县农民因三叉神经痛彻夜难眠,是开封市中心医院疼痛科的老前辈,带领着刚入医院行医的张繁荣主任,为他重新打开了生活的大门。

 

 

翻开这本独一无二的“成长纪念册”,病历本上褪色的工整的钢笔字迹里,藏着年轻医生张繁荣的严谨与温度:从1997年7月患者首次诊疗到当年11月的术后回访,再到时隔两年的复诊记录……每个时间节点都标注着患者重获新生的轨迹。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病历本上的空白,是生活最美的留白。那些没有就诊记录的年月里,他辛勤劳作,耕种收获,在黄土地上写就平凡却温暖的岁月。

技术迭代中的医者初心

时隔近30年,对比两份病历,当魏大叔再次接受治疗时,熟悉的字迹里藏着新的变化——医生依然采用注射方式,但这次的治疗方案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28年前仅有的“药物注射止痛”单一方法,如今已升级为四重保障:既保留经典药物注射,又新增了射频温控消痛、微球囊温柔减压以及针对不同神经分支的个性化阻滞疗法。

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出现同样的病情,医生也可以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特征,量身定制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从“缓解疼痛”到“修复神经功能”,从“单一治疗”到“多模式镇痛方案”……这种改变不仅让止痛更持久,更为患者筑起更温暖的健康防线。

永不褪色的医患契约

从泛黄纸页到云端数据,诊疗的载体变了,但医者的心意始终如一。如今的电子病历系统里,依然传承着1997年手写病历的基因:诊断书上的每个字都斟酌再三,治疗方案反复权衡利弊,随访记录里字字句句透着关切的温度……

这些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医患牵挂,在数字化浪潮中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清晰可触。

 

“现在手机联系方便了,但这个小本本我还要留着看。”仅仅4天,做好手术的魏大叔出院时,将病历郑重放入行李箱夹层。这份被岁月浸润的手写档案,早已超越病历本身的意义——钢笔字迹里藏着初诊时的希望,术后复诊时传承着精进传承,连同那些没有被病历记录的平常岁月,都是不曾间断的生命记录,化作医患携手战胜病痛的温暖诠释,温暖人心。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