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生命”守护网 跑赢“死神”竞速赛 

——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诊疗体系建设纪实

2025-11-1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张艺舒 贾一佳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这是一张织就于广袤豫东大地的生命之网,从城市核心延伸至乡村角落;这是一项关乎万千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以“心”技术、“心”速度,重塑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路径。

近年来,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与魄力,全力构建起一条贯通市、县、乡、村的胸痛救治“高速路”,将救治的触角前置再前置,将响应的时间压缩再压缩,书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

以患者为中心 破解胸痛救治难题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胸痛相关疾病,发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近百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救治的黄金时间仅有120分钟,每延迟一分钟,心肌细胞就会大量死亡。

2016年以前,周口市胸痛救治资源分散,基层医疗机构识别能力不足、转诊流程不畅、市级医院响应衔接不及时等问题突出,许多患者因延误救治而留下终身遗憾。为破解这一难题,周口市中心医院立足区域医疗中心定位,于2016年4月正式成立胸痛中心,成为经国家胸痛中心总部认证的“标准版胸痛中心”。

“我们成立胸痛中心的初衷,就是要打破科室壁垒、整合医疗资源,让胸痛患者能够得到最快、最准的救治。”周口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胸痛中心主任刘俊英说。

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自成立之初便以急性胸痛为重点,全力打造区域领先的救治平台。成立初期,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就建立了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CCU、介入科、呼吸科、消化科等10余个科室的骨干力量,组建专业救治团队,实行24小时待命制度。同时,优化院内救治流程,设立急性胸痛患者专用挂号窗口、就诊通道和病房,将患者从入院到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不断压缩,为生命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截至2025年1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已成功评估急性胸痛患者35956例,实施急诊造影12182例,急诊介入手术治疗11362例。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团圆与希望,也见证着中心救治能力的稳步提升。

联盟引领 构建四级“心”守护网络

毕竟医院的力量有限,全域覆盖的网络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2017年5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的牵头下,周口市胸痛中心联盟正式成立,医院成为联盟主席单位,开启了全市胸痛救治规范化、网络化建设的新征程。

“联盟成立的核心是整合资源、共享技术、统一标准,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胸痛救治的‘前哨’和‘驿站’。”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联盟秘书长王娜说。为提升基层救治能力,医院组建了由心血管疾病专家、介入治疗骨干组成的指导团队,不仅将救治经验辐射到全国,先后赴9个省份指导当地胸痛中心建设,培训80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深入到周口各县市乡镇卫生院开展急救和胸痛规范化培训。

至2021年4月开始,周口市胸痛中心联盟在市卫生健康委“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理念指导下,以降低胸痛相关疾病致死率为使命,全力推进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通过“手把手”教学、远程指导、现场考核等多种方式,培训基层医护人员达到5000人次,近130家乡镇卫生院通过胸痛救治单元认证,让基层医护人员掌握急性胸痛的识别、初步处理和规范转诊技能。目前,周口市胸痛救治单元认证覆盖率已名列河南省第一位。

如今,周口市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胸痛救治网络,14家基层胸痛中心、130家胸痛救治单元星罗棋布,形成了“60分钟急性胸痛分级诊疗救治圈”。在这个网络中,村卫生室负责初步筛查和预警,乡镇卫生院承担紧急处理和转运,县级医院进行初步救治和重症转诊,市级医院开展精准介入治疗和疑难病例会诊,每个环节无缝衔接,实现了“前端预警不遗漏、生命接力不断档、极速响应不延迟”。

郸城县汲冢镇卫生院是首批通过胸痛救治单元认证的基层医疗机构之一。“以前遇到胸痛患者,我们心里没底,转诊也不知道找哪家医院、走什么流程。”该院院长说,加入联盟后,通过专家培训和远程指导,医护人员现在能快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第一时间实施心电图并上传至县医院的胸痛中心,县医院如果初步评估此类患者属于疑难复杂重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会同时启动转诊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救治,这种胸痛救治流程能够大大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真正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不出市”的胸痛分级诊疗模式。

科技赋能 打造高效救治体系

在胸痛救治中,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为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不断创新救治模式,以智慧急救和质控闭环为抓手,打造出一套高效、精准、规范的救治体系。

智慧急救让“远程诊断”成为现实。医院为全市急救车统一配备专业心电图机、除颤仪等设备,急救人员在现场为患者做完首份心电图后,可通过5G技术实时回传至胸痛中心,胸痛中心专家同步在线诊断,提前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并提前启动导管室,让患者到达医院后即刻接受“手术”。

“以前患者到医院后,还需要做心电图、等待诊断、办理住院手续,至少要耽误1个小时。现在通过智慧急救系统,患者在急救车上就能完成初步诊断,导管室提前做好准备,真正实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设备备好’。智慧急救系统的应用,使患者从入院到接受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缩短了40%,为救治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刘俊英说。

同时,医院推行“先救治后收费”绿色通道,对急性胸痛患者实行免挂号、免排队、先诊疗后结算,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决策时间和就诊时间。无论患者是否有家属陪同、是否携带费用,医护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开展救治,让患者在“生死关头”感受到医疗温度。

质控闭环则确保了救治的同质化和规范化。联盟定期召开质控会议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胸痛救治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针对转诊延迟、诊断失误、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优化救治流程。同时,建立病例共享库和远程会诊平台,让基层医疗机构随时能获得市级专家的指导,确保每一位胸痛患者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救治。

标杆引领 书写胸痛救治新辉煌

多年的深耕细作,换来了累累硕果。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及联盟凭借卓越的救治能力和创新的管理模式,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2020年获“年度优秀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及“心脏健康关爱卓越区域推动奖”;2021年获“救治单元优秀推动奖”;胸痛患者随访量连续数年名列全国第一。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的坚守与付出。在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有24小时待命的专家团队,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无论深夜还是凌晨,只要接到急救电话,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有奔波在基层的指导团队,他们走村串户,将先进的救治技术和理念送到基层;有默默奉献的护理人员,他们精心照料每一位患者,用专业和爱心帮助患者康复。

“我们对基层胸痛救治单元的培训初见成效,同2024年同期数据相比,全市乡镇卫生院多筛查冠心病患者39977人,其中市县区医院就诊冠心病患者增加6052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进行手术的患者241人,使得全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面对采访,刘俊英如此介绍。

据悉,周口市中心医院将继续深化胸痛诊疗体系建设,一方面扩大四级网络覆盖范围,继续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培训和认证质控工作,争取在2026年全市达到乡镇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并且还要将胸痛救治单元延伸至更多村卫生室,实现“村村有预警、乡乡能救治”;另一方面,加强科技赋能,推进人工智能在胸痛诊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救治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加大健康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对急性胸痛的认知度和自救互救能力,从源头上降低胸痛相关疾病的致死率。

从2016年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联盟引领;从最初的院内救治,到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网络;从传统的诊疗模式,到智慧化的高效体系,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织密了一张守护群众“心”健康的安全网。在这条与死神赛跑的赛道上,他们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责任为担当,不断刷新救治速度,提升救治质量,让更多胸痛患者在“黄金时间”内获得新生,为健康周口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心”力量。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