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酸、敏感?警惕楔状缺损找上门
2025-11-2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口冰饮下肚,牙齿突然一阵酸软;或是刷牙时牙刷轻轻划过,某个位置却传来明显不适?这些看似寻常的“小敏感”,可能正是牙齿在发出求救信号——楔状缺损,或许已经悄悄找上了你。
一、什么是楔状缺损?
从医学角度看,楔状缺损是指牙齿唇侧或颊侧颈部的硬组织,因长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损耗形成的“V”形或楔形缺损。它最常见于口腔前部的尖牙和前磨牙,因为这些牙齿更容易直接受到外力的影响。
缺损的深度不一,轻者仅局限于牙釉质表层,重者可深达牙本质,甚至暴露出牙髓腔。牙齿颈部本就是牙釉质和牙骨质交界的“薄弱地带”,一旦出现缺损,内部的牙本质暴露出来,牙齿敏感也就随之而来。这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与我们的日常习惯和口腔环境息息相关。
二、楔状缺损是如何形成的?
(一)刷牙方式不当是“主凶”
很多人误以为刷牙越用力、牙刷越硬就刷得越干净,其实不然。长期采用“拉锯式”横刷法,尤其是用硬毛牙刷,会对牙齿颈部持续施加过大的水平力,日积月累,就像锯木头一样,在牙颈部磨出一道深沟。临床观察也证实,长期横刷的人,楔状缺损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显著更高。此外,刷牙时间过长、次数过多,也会加剧这种磨损。
(二)酸性环境是“帮凶”
我们的牙齿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在酸性环境中容易溶解脱矿。常喝碳酸饮料、果汁、酸奶,或爱吃柑橘、醋等酸性食物,都会使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状态,导致牙釉质软化、抗磨损能力下降,此时再配合不当刷牙,缺损就更容易形成。
此外,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等疾病导致胃酸反流至口腔,或是因熬夜、压力大引起胃酸分泌异常,这些内源性的酸也同样会悄悄腐蚀牙齿,尤其是暴露的牙颈部。
(三)牙齿结构存在“先天弱点”
牙齿颈部的牙釉质本身较薄,耐磨性本就较差。随着年龄增长,牙龈会生理性萎缩,导致牙根面暴露。失去了牙釉质保护的牙根,直接面对刷牙摩擦和酸性腐蚀,自然更容易“受伤”。
(四)咬合力也会“雪上加霜”
我们每次咀嚼,产生的咬合力都会在牙齿颈部形成应力集中。长年累月,这个部位会因“应力疲劳”而强度下降,出现微小的裂纹和缺损,最终发展为明显的楔状缺损。有咬硬物习惯(如坚果壳、骨头)的人,风险更高。
三、楔状缺损的进展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一)初期:短暂的敏感“提示”
早期缺损较浅,可能仅表现为接触冷、热、酸、甜食物时一过性的酸痛,刺激消失,不适感也很快消失。这个阶段的症状非常容易被忽略,但却是干预和预防的最佳时机。
(二)中期:敏感加剧,缺损可见
随着缺损加深至牙本质中层,牙齿敏感会变得更明显、更持久,甚至在无刺激时也可能感到不适。用舌头舔舐或用手指触摸,能感觉到明显的凹槽,肉眼也能看到牙齿颈部出现楔形的缺口。
(三)后期:伤及牙髓,后果严重
如果继续放任不管,缺损可能深及牙髓腔,导致牙髓感染发炎,出现剧烈的自发性疼痛,尤其在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根尖周炎,出现牙龈肿痛、流脓,更危险的可能是牙齿从颈部横向折断,最终无法保留。
四、如何应对楔状缺损?
(一)改变刷牙方式:学会“温柔以待”
立即停止横刷法,学习并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水平颤动拂刷法):将刷毛与牙齿呈45°角,对准牙齿与牙龈的交界处,轻轻加压,使部分刷毛进入牙龈沟,以小幅度(1-2毫米)水平颤动的方式清洁,每个部位刷10次左右后再移至下一位置。务必选用软毛牙刷,动作轻柔,避免“暴力”刷牙。
(二)调整饮食习惯:为牙齿“减负”
减少酸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频率,如果饮用,尽量使用吸管,并避免在空腹状态下直接饮用。吃完酸性食物后,不要立即刷牙,应先用水或淡茶漱口,等待至少30分钟,待牙齿表面再矿化后再刷。平时注意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钙、磷的食物(如奶制品、豆类、鱼类),以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有胃酸反流问题者,应及时诊治。
(三)定期口腔检查:做到“防微杜渐”
建议成年人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及老年人可缩短至每3-6个月。牙医能及时发现早期的楔状缺损,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如使用抗敏感牙膏)或必要的干预。定期洁牙也能有效维护口腔整体健康。
(四)寻求专业治疗:及时“亡羊补牢”
对于仅引起敏感的浅表缺损,可进行脱敏治疗。
缺损较深但未伤及牙髓时,通常采用树脂充填来修复形态和功能。
若已引发牙髓炎,则需先进行根管治疗,再视情况选择充填或全冠修复。
对于缺损巨大、牙齿有折断风险的,在根管治疗后可能还需要桩核冠修复来加固。
五、守护牙齿健康,从细节做起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门户,一口好牙不仅关系着饮食消化,也影响着我们的自信与社交。一旦出现牙齿敏感、酸痛等信号,请务必重视,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改正不良习惯,用心呵护每一颗牙齿,远离楔状缺损的困扰,用健康的笑容去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青羊区重德口腔门诊部 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