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的认识误区与防治
2018-03-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1579 次河南省人民医院 彭利伟
入春以来,“痄腮”患者明显多了起来,其中有小学生,也有青年人、中年人。对于“痄腮”,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得过这个病;说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个病了解不多或很片面,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据考证,“痄腮”病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幼幼新书》,现代医学称其为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指以患者面部耳下或耳旁腮腺区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常起病较急,伴有局部疼痛、发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头痛、咽痛、食欲不佳甚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流腮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时,腮腺肿胀通常先发生于一侧,1~4天后逐渐累及对侧。口内腮腺导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但挤压腮腺并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这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明显不同。患有流腮时,颌下腺可同时被累及。此外,有些患者仅表现为颌下腺肿大。该病可持续10~14天,并可通过飞沫在易感人群中传播。
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大家要避免几个认识误区。
只有儿童或青少年才会患流腮吗?事实上,成年人也会感染腮腺炎病毒,发生流腮,还可能伴有全身并发症。
流腮只发生于腮腺吗?流腮不仅发生于腮腺,还可波及颌下腺。
打过流腮疫苗就不会再感染腮腺炎病毒吗?接种流腮疫苗并非意味着所有接种者从此就能高枕无忧,仍有少部分接种者会感染腮腺炎病毒。
血清淀粉酶检验结果正常,可排除流腮吗?血清淀粉酶检查是临床上诊断流腮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在病变早期未必就能显示异常升高。因此,对于血清淀粉酶检查结果正常的可疑流腮患者,应进一步进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情况。
治疗流腮必须加用抗生素吗?除非显示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那么,怀疑得了流腮后,大家应该怎么办?及时去医院找医生诊断与治疗是首选。若被确诊为流腮,应接受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比如口服蒲地蓝、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外敷如意金黄散等。
传染病病例上报。流腮属于丙类传染病,根据国家对于传染病管理的相关规定,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完善相关信息,完成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的上报工作。
隔离、休息。流腮患者应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如果患者是学生,则暂时不要去学校,一般应待腮腺肿胀完全消退1周后再上学。此外,患者还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持口腔卫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腹痛等严重全身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流腮具有传染性,可引起群体暴发与流行,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采取哪些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流腮呢?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腮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流腮减毒活疫苗与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室内要注意通风,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腮流行期间,大家要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戴防护口罩。目前尚无特效预防药物。未得过流腮且未接受过相关疫苗注射、与流腮患者可能发生接触的人,一般可用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6天。患流腮后,患者应立即与健康人隔离;鼻咽分泌物要及时清理,毛巾、餐具等要消毒煮沸,并与其他人分开使用。患者隔离期一般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专家介绍
彭利伟,男,46岁,口腔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副主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口腔正畸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牙医学院做访问学者,研修正颌外科;擅长口腔颌面外科专业领域疑难疾病的诊治,能独立主刀完成本专业各类大型手术,尤其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根治手术及功能修复重建手术,颌面骨复杂骨折的手术,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3篇,中华核心期刊3篇,主编出版专著1部;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