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选择

2018-04-2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1675 次 

河南省人民医院 王梅云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并拍摄了第一张X线照片。不久,X线便被医师用来探测人体疾病,从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20世纪50年代,核素显像应用于临床;20世纪60年代初,超声应用于临床;20世纪60年代末,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原型机问世;1972年,第一台CT机诞生,仅用于颅脑检查;20世纪80年代初,核磁共振成像(MRI)正式投入临床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介入放射学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新科技,成为同内科学、外科学并列的三大诊疗体系之一。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X线摄影、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显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学等,是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X线成像是根据人体组织结构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对X线吸收的程度不同,从而呈现黑白不同的影像。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的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密度高的X线图像呈白影,密度低的X线图像呈黑影。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了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或病理状态。
    CT图像与X线显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密度区(比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密度区(比如骨骼)。与X线图像相比,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示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及病变的影像。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对脑干、脊髓、椎间盘的显示明显优于CT。
    医学影像学的几种技术相互补充,但是不能互相代替。很多患者就医时发现医生会开不同的检查项目,有时候医生先要求拍X线片,拍完X线片又要求做CT,做完CT又要求做MRI。其实,医生选择影像检查的原则是能用简单便宜的检查方法弄清楚疾病就不选择复杂的、昂贵的,而且依据不同的病情来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检查方法。外伤看骨头,粗看选X线检查,看不清时选CT;颈椎病等粗看选X线,要想看椎间盘,CT、MRI都可选择,要看脊髓选MRI;若看关节,选MRI;X线胸片可以粗看心、肺、肋骨等,可以检查有无肺炎、结核病、较大肿块等。CT显示肺部病变更清楚,可以发现早期肺癌,但是其辐射比X线要高。看胃肠道病变应选钡剂造影或胃镜;看心脏结构与功能做彩超,看冠心病选CT冠脉造影,看心肌病变选MRI;脑出血、颅脑外伤选CT;若CT排除了脑出血,高度怀疑早期脑梗死的中风患者,MRI显示较好;急腹症、肾结石、肠梗阻、肠穿孔先拍X线片,CT对发现急腹症的发病原因、部位和并发症等有帮助;头颈五官结构复杂,X线片显示不好,眼、中耳、内耳检查选CT,颈部软组织病变选MRI,看垂体选择MRI;青年女性乳腺检查选彩超,因乳腺腺体致密,钼靶易漏诊肿块;中老年乳腺检查选钼靶。
    CT检查常需CT平扫加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会用碘造影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以及有碘过敏病史的患者不适合做增强扫描检查。患有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肾病、癫痫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骨髓瘤和副球蛋白血症、过敏体质、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胱氨酸尿、酒精中毒的患者,需要慎重选择增强扫描,应该与临床医师联系,确认是否适合或必须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应在检查前48小时停用,并一直持续到检查后48小时。部分患者在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或扫描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毒副作用,发生机会很小,但是一旦发生,轻者出现轻度过敏反应,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医务人员要全力抢救。增强扫描检查结束后,患者在候诊区休息半小时后方可离开,以便观察。患者若在离开医院后出现不适,要迅速赶往就近医院诊治。
    MRI检查强大的磁场会吸附金属物件,禁止铁磁性物质进入机房。铁磁性物质进入机房后果严重,轻者影响图像质量,重者造成个人受伤并毁损设备。所有通信类物品及含磁性存储介质类物品(银行卡、手机等)不慎带入磁共振机房将会消磁。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磁共振检查。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由临床医生决定能不能做磁共振检查。
    X线、CT检查有辐射,B超、MRI检查没有辐射。备孕妇女或孕妇应尽量避免X线、CT检查,可以选择超声和MRI检查。如果必须做X线、CT检查,备孕妇女或孕妇需要跟临床医生沟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手机、电脑、电视等都是有辐射的,不可能因为怀孕与这些东西完全隔绝,孕妇千万不要盲目地去做人工流产。X线对人体的影响分为无害剂量、治疗剂量、损伤剂量和致死剂量,绝大多数诊断性的X线检查通常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专家简介

  王梅云,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河南省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国内首位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放射学院首批中国影像讲师培训人员,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3项;发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40余篇;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20多年,擅长全身各系统疾病的CT和MRI诊断。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