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2018-11-0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卫生文化 浏览:16813 次 


□安 然

   父亲出身于五代中医世家。祖父精医学,善书法;祖母精女工,善绘画。父亲自幼受祖父和祖母的影响和教导,学习医学和书画,数十年如一日。
    每次回娘家,我都会看到父亲不是在为病人诊病,就是在看书、写字或者绘画。“活到老,学到老”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父亲今年80岁了,他这种不忘初衷、坚持学习的精神,令作为小辈的我感到汗颜。
    岁月在父亲的脸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皱纹。这些年,他的头发花白了许多;昔日不怒自威的眼睛,也没那么明亮了;高挺鼻梁下的嘴巴,经常抿成一条线,看上去也没以前那么严肃了。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年轻时很严肃,整天板着脸,只有在为病人看病时才会面带笑容,声音也会变得柔和起来。我们姐弟几个常常恨不能自己就是找他看病的病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他温柔以待。
    听奶奶说,在父亲12岁那年,有个病人因手背上起了一个大脓肿,鼓得很高,发生了感染,高烧不退,来找父亲治疗。当时,父亲在和病人说话间,就用刀轻轻地把病人的脓肿划开,挤出脓水,然后敷上草药。没过几天,病人的脓肿就好了。于是,父亲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快手”。
    那时,我们全家生活在农村。家里姐弟7个,还有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幸好母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我们才安稳度过那段日子。那个时候,村子里的村民都很贫穷。经常会有穿着破烂衣服,满身臭烘烘的病人来找父亲看病。每次看见,我们都会躲得远远的,只有父亲赶忙迎上去,把病人扶到屋里坐下,“望、闻、问、切”,忙得不亦乐乎。看了病,抓了药,病人说:“刘医生,我这次还是没有带钱,等卖了那个什么再还给你,行不?”只听父亲答:“治病要紧,乡里乡亲的,有了就还,没有也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走后,看着母亲和我们姐弟,父亲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连声说:“他们会还的,会还的。”“切,这都多少次了,咋也没见有人来还过钱?”我小声地嘀咕着,一抬头看见父亲瞪圆的双眼,就吓得跑了出去。
    记得一个寒冬的夜晚,细雨蒙蒙,寒风呼啸。父亲披着一身寒风进门,药箱刚放下,就听到门被拍得咣当响。“刘医生!刘医生!”有人大声地喊着。父亲赶忙把门打开,原来是外庄的一位村民。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奶奶突然病了,不省人事。”父亲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跟着村民急匆匆地走了。母亲在后面喊:“吃一口热饭暖暖身子再去吧!”没人回答,出门一看,人都走远了。到了深夜,我被敲门声惊醒。母亲打开门,开了灯,是父亲回来了。他全身湿漉漉的,衣服、鞋子上都沾满泥水,冻得一直打哆嗦。
    现在医馆的病人越来越多了,父亲每天依然很忙,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山水,稍有空闲就会练习书法和绘画。
 (作者供职于太康县刘氏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