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医改7年观察之一:探寻县域医改的“入路”

2018-12-0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2105 次 

本报记者 董文安 刘 旸 王明杰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难在哪里?难在复杂,难在没有现成的捷径可循。
借力“卫十一”项目的试点,息县在河南率先探路,实施临床路径下按病种对病情分组分类综合支付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支付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县域医改的成功之路,被业内外誉为“息县经验”。
日前,记者在息县采访时,该县卫生计生委主任任仲宝告诉记者,7年的县域医改实践证明,以“政府购买、路径分类、综合考评、绩效支付、合同管理、多方监管”的支付制度改革,引发了县域内患者就医方式的转变,撬动了县域医疗体制机制转变,带动了全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让就诊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都成为医改的受益者。
分组分类支付改革
尽量少花钱治好同样的病
11月23日,在息县人民医院顺产一名男婴的产妇任然开心地迎来了出院日。
任然说:“这次住院4天,花了1100元,不用看费用清单我都明白!”
住院前,任然通过朋友咨询了解;入院后,她查询了院内的公示牌,自己住院分娩时进入的临床路径,以及个人自付费用比例和金额一目了然。
这些都得益于息县的支付制度改革。
支付制度改革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医改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息县,这项改革在实施伊始就定位于“一竿子插到底”的深层次变革。
2011年,作为“卫十一”项目的试点探索,分组分类支付改革成为息县医改的首选方案。截至目前,息县已纳入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达到420个,覆盖出院患者县级占78.22%、乡级占98.5%,基本覆盖了常见病、多发病。
息县医改的长期参与者、现任息县红十字会副会长的杨威说,全县首先进行的是遴选病种、梯次推进,把常见病、多发病优先纳入综合支付管理范围,将疾病按病情分为A、B、C诊疗组,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疾病分组临床路径;同时,进一步明确A组为标准诊断组,B组为轻度并发症诊断组,C组为严重并发症诊断组。
那么,怎样进行分类支付呢?息县的做法是依据价格谈判促进连续诊疗。按照疾病诊疗临床路径,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价格谈判,确定病种支付费用,实行定额管理。全县还推行以病种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实行一条路径走到底的县、乡两级协作医疗。
息县医保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县总出院结算199339人次,其中分组分类支付结算144107人次,占全县出院患者的72.29%。
息县医疗保障中心负责人李煜说,尽量少花钱治好同样的病成为改革后息县患者最大的获得感。
一条路径走到底
县、乡、村医疗协作效果初显
“比如纳入临床路径的脑梗死患者,在县人民医院治疗五六天,只要病情趋稳,就可以转回乡、村医疗机构继续治疗。”11月22日17时30分,临近下班的息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鲁勇仍在仔细核对病区内患者的不同临床路径,以便患者及时转诊。
“进行分组分类支付的病种通常诊断明确、治疗方法稳定,每个病种都细化到适用对象、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治疗常规、标准住院日、出院标准、变异及原因分析等。”鲁勇说,上转、下转的患者也有严格标准。
 (下转第二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