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药品紧缺,先让药品储备制度“落地”

2019-09-0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0976 次 

□冯金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保局日前在国新办吹风会上回应称,据调查,目前3200多种常用药品中200多种涨幅较大,主要是部分短缺药、急(抢)救药和少数非处方药等。
实际上,常用药和“救命药”涨价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去年,扑尔敏、甘草片、罗红霉素等常用药价格就一路上扬。
药品短缺近年来也时有发生。2017年,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巯嘌呤片在全国多地断货;2016年,治疗罕见病重症肌无力的“救命药”(溴吡斯的明),因唯一生产厂家紧急召回部分药品,引发全国性断药危机……
其实,对于常用药、“救命药”纷纷涨价甚至断货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首先是市场竞争不充分。多数涨价药品具有市场容量小、竞争不充分的特点。往往是临床必需、缺少替代,从而出现“以缺逼涨”的态势。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药品或者是原料药生产环节高度集中,原料药分销渠道被控制,有人通过垄断控销来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客观的成本因素。
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的覆盖公立医疗机构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显示,目前我国的药品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及省级两级药品储备制度,但对解决临床用药短缺问题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各地把药品储备制度建到市县级,在药品短缺和药品涨价时通过投放储备药满足市场需求。
具体来说,笔者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短缺药品常态储备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医药储备结构,加大短缺药品储备力度,明确储备短缺药品使用程序,方便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在市县级完善短缺药品常态储备机制,指导医疗机构合理设置急(抢)救药等特定药品库存警戒线,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及时投放储备药品;支持和鼓励三级甲等医院和县域中心医院加大药品储存力度,每年定期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及时满足市场供应;对储备药品要及时更新和严格储存,以确保药品质量。
此外,相关部门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控制,比如约谈相关企业说明情况,予以纠正,合理定价;拒不纠正的,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给予惩戒,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综合运用监测预警、成本调查、信用评价等措施,引导企业合理定价。
最后,笔者想说,常用药、“救命药”涨价甚至断货事关国计民生,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