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科普刻不容缓 防治知识亟须提高

2019-10-3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动态 浏览:17588 次 

本报记者 史 尧

   10月的一天中午,60岁的王先生突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身体麻木的症状。起初王先生并未在意,误认为是天气变化导致的身体不适,或者是自己睡觉时姿势不当所致,想着很快就能恢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先生的情况越发严重,数个小时内,王先生就从行动自如变成昏迷不醒。当他被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后,卒中绿色通道取栓小组立即行动,开展了紧急救治,经头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医务人员考虑患者有后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可能,立即对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取栓后放入支架。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当天,河南省人民医院在门诊东区举行大型义诊,专家们把王先生的案例当作典型,反复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
    卒中是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它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像王先生这样的例子每分钟都在上演。”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主任、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说,如果患者越早到达医院并获得治疗,那么生命得到挽救的可能性越高,预后越好。
    然而,大众对于卒中的救治普遍存在误区,当患者出现症状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识别并送医,延误最佳救治时机。“特别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只有6小时的治疗‘黄金时间窗’。”李天晓说。
    根据世界中风组织的数据,全球每6人中就有1人会罹患卒中,平均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在我国,卒中已成为国民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每年约有200万名卒中患者死亡;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有3100万名卒中患者。认识不足,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成为阻碍卒中治疗的一大难题。
    李天晓提醒公众:“抗击卒中不只是专业医务人员的事,而是一项需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长期项目——只有不断提高公众识病意识,联手相关机构缩短送医救治时间,并且通过专业培训持续普及先进的卒中救治手段,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改善更多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科长燕重远补充说:“如符合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快速前往附近有中风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而不是留在家里自己观察,更不是反复找亲朋好友协商,贻误最佳的救治时机。”

 

熟记“中风120” 三步识别卒中

1是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
2是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
0是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快速判断症状是卒中救治的第一步,也是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副主任朱良付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并建议大家借助“中风120”原则,快速识别卒中。

相关链接

卒中救治网络建设 河南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成为国内首批15家高级卒中中心之一。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全国高级卒中中心百强医院名单,河南省人民医院位居第三。经过长期的建设,河南省已建成覆盖全省,快速、高效的“空地一体化”紧急救援网络,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卒中急救医疗服务。此外,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身体力行,依托远程医疗体系、培训讲座、健康宣教等多种途径,对基层医院急救医生、社区医生及群众开展相关培训,从一线急救医务人员和基层社区医院着手,以实际行动推动卒中抢救关口前移,全方位开展卒中早识别、快救治系列活动。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处理稍不及时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且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优化院前急救的效率和院内卒中绿色通道显得尤为重要。
    在卒中的介入治疗领域,河南省人民医开通卒中绿色通道,以确保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快速、及时的救治。
    8月30日,全国首个“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正式启动,其革命性的“诊疗零距离”设计理念,让DPT(患者入院到介入治疗时间)由原来的70分钟降至15分钟。
    卒中绿色通道医生24小时待命,接到卒中患者后立刻启动绿色通道。医生全程陪同患者,不需要排队,优先检查、优先化验,在“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就能启动溶栓治疗和取栓治疗,真正实现了溶栓取栓“一条龙”服务。
    相较传统流程,卒中绿色通道为患者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影像数据与血管造影机保持同步,可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实施介入治疗。同室一体化的设计,使得医生在介入手术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可随时调整手术方案。此外,多影像融合复合手术室配备的转运床和滑轨CT,使得整个救治过程不需要搬运患者,降低了意外风险。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