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初的心 走最远的路 —— 记优秀漯河市三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银浩

2019-10-3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动态 浏览:12047 次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纪雨辰  梁 煜  荆 明

 

   在日前举行的漯河市优秀医师表彰大会上,王银浩作为优秀援外援疆医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获得了“优秀援外援疆医师”奖,并代表先进个人进行了发言。在众多援疆医生当中,他只是其中一员。但这段援疆经历将激励他坚守工作岗位,继续奉献,发挥光和热。
满腔热忱 倾囊传授专业技术
    2014年3月,王银浩受漯河市委组织部指派到哈密市伊吾县人民医院参与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伊吾县人民医院担负着全县人民的医疗健康重任。
    初到伊吾县人民医院,王银浩就出现了嘴唇干裂、鼻腔出血以及高原反应等症状。同时,他还发现很多医务人员对急救设备操作不熟练。王银浩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院内培训工作,参与对住院患者的查房和对低年资医生的临床带教。通过“传、帮、带”方式,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诊疗技巧传授给当地医生,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技术骨干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专业的指导,当地医生很快学会了急救设备的操作,掌握了急诊急救的基本技能。而王银浩的身体也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同其他援疆医生共同守卫边疆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了方便联系,王银浩的手机24小时开机并把手机号公布于众,很多当地群众都记住他的电话号码,遇到问题就找他咨询。有次冬日深夜,睡梦中的王银浩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一名维吾尔族同胞因高烧不退、出汗太多出现了休克,家人急忙打电话求助。王银浩迅速赶到他们家进行紧急救治。“那晚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边疆冬夜的寒冷,也是从那晚开始,深夜紧急工作贯穿了我援疆工作的始终。”王银浩回忆说,由于这种随叫随到的事情太多了,他被当地群众称为“专用家庭医生”。
    由于一些维吾尔族群众的汉语还不是很到位,与当地群众交流时需要有人进行翻译。王银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当地简单的生活语言,方便更好地解答患者的疑惑。每当患者和家属听明白治疗方法后,都会对王银浩竖起拇指,嘴里不停地念着“亚克西”(意思为好、棒、优秀),自豪感和认同感令王银浩觉得每天的工作很有意义。
特殊经历 令其至今难忘
    在伊吾县这个小巧美丽又偏远的小城,也会有无法预估的极端恶劣天气。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对于一些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护送他们到200多公里之外的哈密市大医院救治。多变的恶劣天气和陡峭的公路,每次护送患者都是对医务人员的严峻考验。“有时是一天内连续多次转运,有时是在转运中急救车被落石砸中,或与山体滑坡擦肩而过。”面对未知的危险情况,他始终鼓励安慰自己要身先垂范,当好援疆医师。
    援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王银浩对伊吾县的感情很深。在这有限的时间和条件内,他在做好急诊急救工作之余,还为当地医院的职工及乡镇基层医务人员讲授一些急诊急救知识和常见急危重症的现场救治及转运途中的应急处理措施;深入前山、盐池、淖毛湖等地的农牧民家中及田间地头,为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和送医送药;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为学生捐助学习用品和现金等。在扎扎实实的基层工作中,王银浩感受到了援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用自己的真情付出,赢得了医院同仁和当地群众的爱戴。在2014年和2015年,他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援疆干部”。
    如今,王银浩已经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奋斗在急诊一线。回顾援疆经历,王银浩很感恩这次历练机会,觉得充实且具有意义。
    “‘援疆’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历史、是一种精神和一份骄傲。因为语言沟通不畅,我不懂得当地群众言语中表达的更多意思,但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之中读到这种深厚的感情,这将激励我以优良的技术、贤良的品德、善良的心态,在做好医生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王银浩说。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