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医者仁心 创新成就梦想

2019-11-/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4473 次 

传承医者仁心 创新成就梦想
□毛书歌

   如今,我从事中医工作已经40多年。40多年来,我沐浴着党和政府扶持中医药事业的“春风”,在“洛阳正骨”历届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对中医的热爱和传承创新精神,和同事们一路走来,感慨颇多。

上大学时我做了第一台手术

   大学二年级的一个夏天,我回老家看望母亲。我家的邻居匆忙跑来说,她的女儿从南山上摔下来,摔得很重,在村里没有找到医生,想到我是一个学医的学生应该会治病,请我为孩子治病。
    那天雨下得很大,我顾不上那么多,就快速跑过去。我仔细观察,发现其头皮有20多厘米长的伤口,流着血,头骨露在外面。当时,看到这种情景,大家都很惊慌。我快速使自己冷静下来,下意识地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与技术迅速处理伤口。当时,我找不到生理盐水,就用开水浸泡食盐制成盐水来冲洗伤口,并采取止血措施。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不太好,其伤情严重,我建议其去县医院进行缝合、治疗。但是,县医院离患者的家约有30公里,交通也不方便。患儿家长急切地请我救治患儿。看着患儿的伤口与痛苦的表情,以及患儿家长的迫切请求,我尝试着救治患儿。那是我做的第一台手术,手术用具(不是专业的手术用具)是从村卫生所借来的,还缺少其他器具等。我为患儿缝合头部的软组织。在没有缝合皮肤的三棱针、没有酒精、没有撤针器等艰苦条件下,我谨慎地做完了那台手术。在那种紧急情况下,我突然有了灵感(治疗疾病的方法),能够冷静、谨慎地为患者治病,真是一个奇迹。患儿被家长送到县医院治疗时,医生说我缝合得很好,患儿恢复情况良好,没有留下后遗症。不仅如此,患儿出院半月后,竟然可以干活了。
    首次为患者治病取得了成功,对我鼓舞很大。同时,我深刻认识到:“只要全心想着救治患者,就会克服任何困难。”1995年除夕,我首次主刀为患者做霰弹伤手术,用吸铁石取出了20多个铁珠。现在,我细想起来,觉得有帮助患者的强烈愿望,在救治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会有灵感(治疗疾病的方法),感到很奇妙。同时,我也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这更坚定我学医的信心和决心。

多次历练 为我后期做临床奠定了基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古至今,仁心医术与管理之术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我最初学习的是西医专业,后来时常学习中医诊疗技术,以及系统地研读中医典籍、背诵《汤头歌诀》等。自幼深受家庭的熏陶,加上父辈的言传身教,我悄悄地“爱”上了中医。在启蒙教育课本全是简化字的年代,我很庆幸能够看懂全是繁体字的中医经典医籍。因此,中医传统文化经典医籍及医学丛书从小与我为伴。随后,我掌握了医学典籍里的一些智慧,在今后从政、从医的工作都有很大的裨益。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医教科工作,经过努力与拼搏,逐步成为科室负责人。当时,我的核心工作是安排大查房、处理医疗纠纷、组织会诊等。在郭维淮(著名骨伤科专家)先生的直接指导下,我组织编写了医院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使中医医案的标准逐步健全、完善起来。同时,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并经过多次历练与总结管理经验,使自己在研究医理、医案方面有了较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医院临床工作需求,我需要独自扛着100多斤(1斤=500克)重的放射球管去上海市维修,还要顺路参加中医前沿学术活动以及购买新的医疗器械等。这种历练,提高了我的统筹能力和领先意识。
    1986年,在郭维淮先生的督导下,我负责组织正骨流派散落的“九派十三家”进行交流,倡导“全国骨伤是一家”,成立了全国骨伤联谊会,大大提升了中医骨伤流派“理论化、技术化、科研化”的进程。同时也打破了门户之见,真正把骨伤科从理论到实验再到科研等提升到一定高度,还制定了全国骨伤行业标准。
    细想起来,在医院工作的前10年,为我后期做临床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最年轻的获得部级科研成果奖的医师,我在思考中医与科学系统深度融合的事项,这将促使中医骨伤疗法具有极大的突破与进展。

技术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要务之一

   我真正做临床的时间是1976年,因为工作需要,我临时担任医院的手术室负责人。那时,医生在为患者做下肢手术时,患者在麻醉后会失去意识,腿部的重量全部压在巡回护士的手上;巡回护士需要把纱布打个结,套住患者的腿部,用手提着打结处;巡回护士在提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腿部上面进行全部消毒。巡回护士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后来,我觉得这项工作需要改进,就找来木板、木马架子等,发明了木马式消毒架,将无菌巾铺在上面,就解决了问题。后来,我还发明了吊环式消毒架。这些小发明,一直在临床上应用至今。
    我的诊疗技术主要来源于平乐正骨以及孙树椿(著名骨伤科专家)先生的教诲。我继承了平乐正骨的手法,跟着郭维淮先生学习、侍诊多年,得其真传。同时,我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学术交流会,与多位名老中医进行交流,并结合我父亲(毛天冬,全国名中医)的正骨手法,进行了传承与创新。随后,我逐渐摸索出系统的颈肩腰腿痛治疗手法。
    我在研究颈肩腰腿痛疗法的初期,能够参考的资料很有限,大部分体会与灵感都是通过自己尝试而得来的。比如软组织病,用针灸治疗时,选取穴位有什么规律?如何取得明显疗效?采用隔姜灸时,什么时候能够起疱呢?运用川乌、草乌等剧毒药时,用多少药量才能对治疗痹证有效?这都需要多次尝试后才能知道。尤其是运用牵引疗法治病时,最初,我对牵引的角度、重量等没有把握住要领。刚开始,我用的牵引锤是用报纸包住砖头制作的,骨盆牵引带是护士长用白布缝制的。经过探索与研究,现在医院已拥有专门的牵引架子和成熟的牵引技术。
    1992年,在时任副院长李金铭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全国首家颈肩腰腿痛门诊。刚开始,这个门诊不被大家看好,我父亲不提倡成立这个门诊。他认为,现代人因经常坐车以及长期不从事劳动等易发生颈肩腰腿痛,应将正骨手法发展到更大的医学范畴。我一直有个信念,让“不能做手术的人,接受保守治疗的人”看到希望。因此,在各种质疑声中,我开始了摸索和创新。我总结经验以及创新正骨手法,并灵活运用到治疗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中,取得了满意疗效。我创立的颈肩腰腿痛门诊及相关专科,现在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适时消除了患者的颈肩腰腿痛困扰。
    我在创立毛氏正脊手法技术时,一直希望研究出一套简单、实用的技术,能够一学就会、一看就懂,适合农村医师学习。于是,我发明了正脊歌,让复杂的正脊步骤诗歌化,便于医生记忆。我曾经多次跟随救护车,与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起给村民治病。我想让更多的贫困患者有药可服、有医可治。这正是我积极发展毛氏正脊传承医师梯队的重要原因。

中医日益走向全面振兴

   2000年初,我在瑞士访问交流期间,受到西方科学养生技术的启发。归国后,在医院创立了全国首个康复中心,针对骨伤康复、中风后遗症等,开展了针灸、浴疗研究,结合中西医康复手段,研究出了创新型成果,比如针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牵复三步法”、针对青少年脊椎侧弯的“三步五法正脊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弹三步法”等。这些技术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具有风险小、无创伤等特点。
    我的行为准则:凡是对国家、对群众有利,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利的,我就敢于大胆创新。我大胆尝试,绝不是“暴虎冯河”,而是谋定而后动。这时,一些创新的灵感就会适时而来。
    今天,我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创新能力和显著成绩,得益于国家的战略决策;虽然想法与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目前,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稳步发展,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发展就是缩影之一。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全国骨伤龙头单位;我与父亲先后成为国家级名中医,著书立说,成绩斐然,均是国家提供了强大支持。
    中医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日益走向全面振兴的美好前景,对于每个中医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要以此为契机,对业务更加深入钻研,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群众的健康提供诊疗服务;要尽心尽责地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简介:毛书歌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主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主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正骨第七代传承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颈肩腰腿痛非手术治疗创始人等。
   (文字由刘永胜、邓江海、陈汉卿整理;图片由刘云飞、毛许珂拍摄)

我和学生们

用牵复三步法治愈美国友人

证书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