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南艾滋病防治基层一线

2019-11-2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专版 浏览:11162 次 

聚焦河南艾滋病防治基层一线

河南艾滋病防治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报道

核心提示 :
    一袭白衣随风而舞、朴实而圣洁,斗转星移间,用大爱与责任诠释着职业特有的内涵。
    立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新时代,肩负着河南省疫情监控、病源追踪、重点人群干预、全人群健康素养提升、流行病学调查等重任的河南疾控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原建设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遵循“巩固基础、强化重点、着眼全局”工作思路,践行“一体双轮一驱两翼”发展策略,积极应对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控以及新发和复燃传染病带来的新挑战,用辛勤的汗水和专业技能为河南人民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在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成绩斐然。
    在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河南艾滋病防治第一线,挖掘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质朴、鲜活的先进典型,讲述疾控人不畏艰难与艾滋病进行斗争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河南疾控人的良好形象。

张庆功:坚守艾防一线15年 成为患者的“主心骨”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新蔡县古吕镇东湖卫生所所长张庆功,从事工作30年来,始终战斗在卫生防病、治病的前沿,特别是2005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他经常深入艾滋病患者家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为他们精心诊治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医患情谊,成为患者的“主心骨”。


坚守防病一线 做患者的贴心人
    在工作中,张庆功从艾滋病患者被疾病折磨的表情,以致失去生命的所见所闻中,感到艾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艾滋病防治医生,多年来,张庆功最牵挂的是艾滋病患者的身体情况。每逢周末,他总是会放弃休息时间,带着志愿者到艾滋病患者家中宣传防病、治病知识;带领社会爱心人士为艾滋病患者送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等,他都熟记于心;谁家遇上了困难事儿,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在为艾滋病患者治病过程中,抗病毒治疗非常关键,为了保证患者按时用药,张庆功逐个守着患者吃药,直至患者服完药,他才放心离开。同时,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患者,张庆功每月给他们寄药品,每3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并认真做好随访记录。
    沟通是架起医患之间和谐的桥梁,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艾滋病病毒者的心理比较脆弱,不仅遭受疾病的折磨,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一些人的压力。面对这种状况,张庆功非常注重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感受到政策的关怀与温暖。
    今年夏天,40岁的王伟(化名)被确诊艾滋病后,心里非常恐慌,总是问:“我还能活多久?我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呢?”通过多次电话沟通,在张庆功的耐心讲解和开导下,王伟逐渐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积极配合治疗,王伟不但病情稳定,还找了一份工作。
将艾防知识宣传到每家每户
    起初,张庆功的工作主要是入户随访,督导艾滋病患者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等。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异常困难。由于担心隐私泄露,一些艾滋病患者看到张庆功就躲起来,甚至将他拒之门外。为了准确掌握辖区内患者的详细情况,张庆功利用每个可以利用的机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宣教防治疾病知识。
    在辖区的某村,张庆功有一个重点督导对象。为了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他常常和这位患者聊天、坐在一起吃饭。村里人看见张庆功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却一点儿不害怕。时间久了,大家了解到正常吃饭、握手等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慢慢地大家就不再排斥艾滋病患者了。
    为了解决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耐药等问题,张庆功积极联系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专家,为患者进行耐药检测、更换药物、变更治疗方案等。
    其间,张庆功为每一位艾滋病患者建立了档案。当个别患者因不了解情况而不接受检查、拒绝治疗时,他想到过离开。但事情过后,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积极为患者治病。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充满挑战,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而对于张庆功来说,工作负责就是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负责,15年如一日,是坚守,更是责任。

刘玉霞:全县几乎每个乡都有我的“亲戚”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在安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刘玉霞,“人缘”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她说:“全县几乎每个乡都有我的‘亲戚’。”
    啊!这么厉害,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都是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手机尚不普及的年代,通常情况下,一个村里只有一两部手机,大家沟通起来很不方便。可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留的就是手机号码。很多时候,为了掌握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以及通知患者来抽血做检查,都需要用手机通知他们。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意义重大。
    曾经有一个家住偏远乡村的家庭妇女,没有防范意识,不知道患了艾滋病意味着什么?因发热、腹泻1个月,在家用药治疗无效后,到市级医院就诊,被医生确认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回家后,邻居问她得了什么病,她说:“医生告诉我是艾滋病。”这样,村里人知道她患了艾滋病后,去她家串门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到后来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对她造成了很大打击。
    得知这一情况后,刘玉霞经过反复考虑,怎样不让村里人知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情况,又能把信息通知到患者本人呢?
    刘玉霞突然想到,“亲戚!”这个称呼好,别人不会产生怀疑,也不会轻易借此打听什么事情。
    就这样,刘玉霞与一些患者成了“亲戚”。
    事实上,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尊严,刘玉霞不仅在电话通知时非常谨慎,还注重每个细节,比如每做一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她都把同一个村的患者分开安排,防止他们见面时出现尴尬局面;随访患者时,不去患者家中,她和同事常常在村外的某个角落等待……
    有一些艾滋病患者沟通困难,特别是刚被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心理压力大,又没有倾诉对象;一些患者没有时间概念,经常午休或者晚上打电话咨询问题,一沟通就是1小时,甚至更长时间。2008年春节,因为接一个患者的电话时间太长,刘玉霞忘了自己厨房的油锅没有关闭阀门,差点儿引发火灾。
    平日里,刘玉霞用实际行动告诉村民,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她为村民讲解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促使患者接受治疗。对此,患者家属非常感激,村民也感到受益匪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刘玉霞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22年了。一路走来,她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也收获了很多荣誉。2018年,刘玉霞受到河南省总工会表彰”。

刘建异:尽职尽责 默默奉献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洛阳市汝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科的主管医师刘建异,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20年来,刘建异尽职尽责,在艾防一线默默奉献。
    2017年春节后刚上班,刘建异办公室进来一个皮肤微黄、脸色无光、体形瘦弱以及表情无助的年轻人,前来咨询检测疾病事项。刘建异详细询问他的高危性行为情况。年轻人如实说了自己的经历与苦衷。
    29岁的男性患者小吴(化名),全家在南方做生意,家庭富裕。几年前,小吴在南方结交了一些生意圈的年轻朋友,出于好奇,在朋友的推荐下,吸过毒品,并尝试了同性性行为,由于害怕,一直没有进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后来,在家长的催促、安排下,他与一位姑娘结婚。但他害怕传染给女方艾滋病病毒,这严重影响了夫妻感情。小吴非常痛苦,却不知如何告知父母与配偶真实情况。
    出于多方压力,他鼓起勇气来做咨询、检测。刘建异安慰并告知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采取科学的预防手段,可以减少或者阻止夫妻之间传播;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够结婚、生育。小吴看到了希望,很快进行了HIV抗体检测,初筛为阳性,并在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确认艾滋病。
    随后,小吴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结果告知了自己的妻子与父母,并带领妻子来检测,HIV抗体为阴性。得知妻子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他如释重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为了实现小吴生儿育女的心愿,刘建异迅速联系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与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询问方法、技术成熟程度与费用。随后,小吴到河南省传染病医院进行治疗,并进行了受孕前准备。后来,经过治疗与准备,检测孕前各项指标达到要求,他们开始辅助受孕。目前,小吴的妻子已怀孕6个月,经过检测,结果显示其妻子与胎儿各项指标正常。
    面对患者,刘建异用真诚、热情感化每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民工老齐(化名)在务工期间,接触到同性人群,并身陷其中;由于缺乏防治知识,最终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当得知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老齐的情绪非常烦躁。刘建异为其耐心讲解艾滋病防治技术与相关政策。后来,老齐逐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刘建异开展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与检测工作时非常困难。面对困难,刘建异迎难而上,在汝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科室人员想方设法,集思广益,最终使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与检测工作开展起来;娱乐场所管理者能够理解,并愿意配合监测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刘建异严格执行国家政策,配合民政部门,及时将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和家庭成员纳入救助范围,使他们感到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刘建异用热情的服务、和蔼的态度,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了艾滋病患者的信任。

张继彩:愿天下“因爱而无艾”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聂玉刚

   2011年,张继彩被调到偃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控科工作。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张继彩认真贯彻国家艾滋病防控政策,努力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检验技能,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复查;经常深入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开展干预工作。艾防工作既繁重又琐碎,凭借强烈的责任心,张继彩进村入户做工作,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遇到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张继彩坚持多跑、多讲,与患者谈心,耐心讲解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让患者心甘情愿地接受规范治疗。张继彩以踏实的作风,换来了患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配合。
    张继彩连续8年被洛阳市评为艾滋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在2018年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河南省2018年度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
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当前,经过性途径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传播方式更加隐蔽;而扩大监测范围,可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开展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在大多数人眼中,艾滋病属于一种性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所以得了艾滋病的人往往因各种各样的传言和认识误区,易被人们误解,甚至被排斥;加上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了解防治知识,既恐惧又害怕隐私泄露,所以不愿意配合检测、随访、治疗等工作。
    为此,在工作中,艾防人员往往采取“单线联系”的方式。就是这种独特的保密方式,让艾防人员直接面对患者,在保护其隐私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无奈。比如艾防人员在入户随访时,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儿,甚至还有威胁、恐吓的情况。
    2017年,在单阳配偶检测时,张继彩发现一例可疑阳性病例,在与其联系时,对方电话处于停机状态。于是,张继彩通过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找到乡村医生的联系方式,并以联系“亲戚”为理由找到了患者。结果,患者埋怨地说:“小张,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不上街吆喝,告诉所有人我患了艾滋病!如果我的信息泄露了,我一定报复你……”面对这样的情景,面对这样敏感的人,张继彩当时委屈地躲在办公室里大哭一场。
    张继彩与艾滋病患者打了多年交道,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然而,每一次都让张继彩既心酸、难过又很无奈,她说:“其实,面对这种犹如煎熬般的压力,我真想放弃这个患者,或者换一个工作岗位!可是,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加之医生的职责所在,促使自己逐渐平静下来,继续和患者沟通。”
    后来,患者得知张继彩没有泄露自己的隐私,更没有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乡村医生后,就很诚恳地向张继彩道歉,并带着配偶进行抽血、检测,积极配合治疗。
扮演多种角色,来解决问题
    “落实‘四免一关怀’,除日常的定期随访、宣传、心理安慰、采样检测外,就是小心翼翼地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隐私,不让他们受到伤害。”对于这种特殊工作,张继彩不抱怨、不推辞、更不放弃,而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变换角色。比如,对新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和心情不好的患者,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患者需要,张继彩都会耐心倾听,并做好安抚工作;当患者遇到就医困难时,张继彩会帮助联系上级医院的医生,努力让患者接受救治;对于家庭困难的患者,张继彩会联系民政局负责人,为患者落实生活上的补助。
    张继彩深知,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用真诚来沟通。张继彩说:“有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个拥抱,就能给患者带来温暖与快乐。这也能让大家知道,艾滋病患者不可怕,从而逐步理解、接纳患者。”
    通过不懈努力,消除了艾滋病患者的顾虑,也改变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还获得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信任。他们亲切地称张继彩为“闺女”“姐妹”。当张继彩每次为患者采集血样时,好多患者会问:“小张,你不怕传染吗?”“小张姐,你多戴几个手套吧!”“姐,你要是被传染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句句关心的话语,使张继彩的疲惫、委屈等,一瞬间烟消云散。
    2016年初,患者陈某患了白内障,因就医时遭到拒绝而心灰意冷。张继彩得知消息后,立即联系洛阳定点医院,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患者感激地说:“我们给你做个锦旗吧,以表达我和你阿姨的心意。”
    “干好艾防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能够帮助别人,意义非凡。”张继彩提醒大家,当前,艾滋病无法根治,但可以预防。一旦有高危行为,要主动及时检测。“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洁身自爱,从而让天下‘因爱而无艾’。”

张国华:用爱心和技术护佑患者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作为一名“特殊”的临床医生,漯河市吴城卫生院的张国华,自2004年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不仅以过硬的技术护佑患者的健康,还用爱心呵护他们的心灵与尊严。
治的是病  暖的是心
    “作为艾防一线的医生,要关心、爱护患者,既不怕脏又不怕累。”张国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两年前的一天,一位33岁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因机会性感染被家属送到张国华的面前,严重肺炎、重度贫血……患者入院后,出现了排痰困难。此时,患者家属不愿意为患者翻身、拍背,担心被传染。张国华就抽时间,来到病房为患者拍背,帮助其排痰。这样,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了,感染被控制了。患者家属也被张国华的行动感动了,感激地说:“谢谢您!张医生,您不怕传染疾病,我们也不害怕了。今后,我们一定按照您的要求照顾好家人。”
    半年后,这位患者逐渐恢复健康,来取药时,握着张国华的手说:“谢谢您!张医生,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治病更要治心,作为一位防治艾滋病的医生,我们有义务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张国华直言。
    为了给患者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张国华坚持带领科室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对艾滋病患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的诊治有独特见解及良好的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是,他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医务人员,练就了过硬的治病本领,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高素质团队。
开的是药 给的是情
    张国华时常要求科室年轻医生,能不检查的项目,决不重复检查;能用便宜的国产药,决不用昂贵的进口药。
    “我们给患者节省费用,把这些钱花在治病的‘刀刃’上,就是延长他们的生命啊!”他诚恳地说。
    有一次,一位母亲带着18岁的儿子来治疗疾病,趁张国华没注意,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张国华收”。他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有500元钱和一封信,希望对她的孩子精心治疗。
    张国华急忙找到那位母亲,把钱还给她,并语重心长地说:“请你收回这些钱,回家给孩子增加强营养。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为其治疗疾病。”
    其实,张国华不仅在医院如此,他还经常深入村庄宣传防治疾病知识,千方百计为患者就诊、咨询和探视提供服务。
    有一次,一位40多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并发严重的霉菌性肺炎,病情危重……张国华马上请示上级领导,紧急调配治疗药物,用最短的时间让患者服了药。几天后,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患者的丈夫说:“谢谢!张医生,我以为你会看不起我们,没想到,你对我们这么好!”
    为了让患者按时服药,提高治疗效果。每当患者来就诊,张国华都会讲解防病知识和积极配合治疗的益处;对不能按时来取药的患者,他就打电话联系。
    有一次,张国华查看患者的取药信息时,发现一位患者该取药时没来。得知患者因有急事,临时到外地出差,张国华就找到患者的详细地址,自费把药物通过快递寄给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是为患者消除痛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职责是给党旗添光彩。”张国华说,他会用实际行动实践这个诺言。

吴盼盼:坚守初心 勇担使命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济源市下冶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吴盼盼,自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截至目前,吴盼盼从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8年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青春和热血,从一名“不懂艾、恐惧艾”的小姑娘逐渐成为专业精通、业务熟练的艾防战士。
投身艾防一线,扎实开展工作
    为了把辖区艾滋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吴盼盼经常深入村户和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并定期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中进行面对面交谈。吴盼盼经过多次随访和指导,逐渐消除了他们的戒备和排斥心理;从当初的陌生人到现在的朋友;走过的路程、吃过的闭门羹和经历的酸甜苦辣已经过去,换来的是他们的笑脸和感激。
    每月的心理咨询和用药指导,是连接吴盼盼和这些特殊朋友的纽带。8年来,在国家和上级单位艾滋病防治项目的指导和帮助下,吴盼盼参与艾滋病宣传咨询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近20种、计6万余份,发放安全套35326只;举办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65期,培训人员达6500余人;坚持每年为艾滋病患者送药品;逢年过节,经常为患者送小礼品,同时也送去一份关怀和温暖。
责任与爱并存,提供温馨服务
    1年前,辖区内有一位“90后”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时,非常害怕,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在得知此事后,吴盼盼多次登门看望,与其促膝长谈,耐心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急其所急,想其所想”,鼓励其积极接受规范治疗。在家人的配合和帮助下,这位患者接受了治疗。在患者服药期间,吴盼盼及时了解其服药及心理情况,随时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和心理服务。
    这是发生在吴盼盼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间的小故事。这样的事,对于吴盼盼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在别人看来,艾滋病防治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但吴盼盼认为,艾滋病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管理性都很强的的社会性工作,临床护理和随访同样重要。因此,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管理工作就是其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了,它就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患者的关怀。每想到这些,吴盼盼就能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每当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够面对现实,勇于与疾病进行斗争,像正常人一样快乐生活时,吴盼盼深感欣慰。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8年来,吴盼盼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同时,也得到了同事的称赞,这更坚定了吴盼盼从事艾防工作的信心。

高志诚:用行动取得患者的信任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鹿邑县涡北镇艾滋病医疗定点救治点医师高志诚,自2008年从事艾防工作以来,深深认识到此项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敢有一丝一毫疏忽;主动为艾滋病患者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对于一名艾防第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来说,管理这一特殊群体,有苦、有累、有委屈,甚至会遇到抵触情绪和不理解。有时候,高志诚也想放弃这项工作,但看到患者那渴望治愈的目光时,又不忍心离开,因为高志诚早已把这些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了。于是,调整情绪后,高志诚继续认真、及时发放药物,耐心指导患者服药,开展依从性教育等;认真完成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不因工作量大而疏忽细节,而是严格按照工作规范书写病历、上传随访信息等。
    一些患者初次服药时,不知道怎样服药?啥时间服药?高志诚要为他们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对办法;服药多长时间后来体检,定期了解评价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的副作用;讲解不按时服药会出现耐药性等不利影响;强调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讲解服药时、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长期服药的艾滋病患者,除定期随访、监督服药、给予抗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外,还要逐个通知CD4+T淋巴细胞检测,以及测定病毒载量,以便了解服药效果,掌握他们服药的具体情况。对于单阳家庭的患者,给他们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怎样预防感染,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并强调单阳配偶定期检查的重要性;掌握艾滋病患者中育龄妇女是否怀孕的信息,有准备怀孕者,告诉他们怎样采取阻断措施,并提供咨询服务。对于长期在外打工的患者,高志诚为了保证他们能够及时服药,会定期给他们把药邮寄过去。这样,高志诚与艾滋病患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赖关系。
    这些年,通过对艾滋病患者的贴心服务,让患者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降低疾病危害程度,提升患者的防病意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此,高志诚坦言,作为一名艾防工作人员,在得到患者信任与尊敬的同时,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王刚强:艾防路上,用大爱践行医者誓言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邵原镇位于济源市西北边,是济源市最偏远的一个山区镇。王刚强于2001年到济源市邵原卫生院工作,至今已有18年。王刚强先后从事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承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工作。18年来,王刚强在防治艾滋病的路上用大爱践行了医者誓言。
    由于邵原镇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把艾滋病视为“洪水猛兽”。
    面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王刚强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危险面前,王刚强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十几年前,乡村的交通状况不好,相较现在有天壤之别,调查和走访患者,几乎全靠两条腿步行。为了让患者和高危人群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干预,抽血、检验、告知等环节,王刚强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采取防范措施。
    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医师,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王刚强深知应该平等对待,不可有一丝一毫的不当之处;否则,会给患者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对社会形成不良影响。在工作中,王刚强时常告诫科室人员:“我们要多换位思考,关爱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接受规范治疗。”
    为了做好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工作,保证高危人群干预措施落到实处,王刚强深入各个村落摸底调查,向群众耐心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国家扶持政策,以提高群众对艾滋病基本常识的认知度。
    针对艾防工作,王刚强总结了“四勤”工作法:一是脑勤,多思、多想,才能从调查、研究中探索治疗方案,从获得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口勤,就是积极向村民和重点人群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三是手勤,要把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分析,以便下一步开展工作和向上级传递疫情信息;四是腿勤,多到重点人群中随访,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王刚强顶着压力,把自己的知识、时间、精力奉献给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王刚强等对待工作耐心、细致,主动接受检测的人就多起来,为最大限度发现患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刚强和同事将调查资料整理成文章,上交管理部门,作为制定政策、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对于传播隐患,由乡村医生提供信息,一经发现,密切关注动向,在可疑病例进入本镇之前,进行抽血、检验,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艾滋病防治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和同事继续努力干。”王刚强常说。艾滋病不灭,艾防战斗一刻也不停止。

宋晓雅:因爱停留 为“艾”坚守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作为一名艾滋病防控人员,临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科的宋晓雅有一种斗士精神,尽心尽力、不怕困难;她还有一种柔情,全心呵护、倾情奉献。她对这一岗位,有爱也有坚守。
带着“倔劲儿”干工作
    2004年,按照河南省统一要求,临颍县开展艾滋病筛查工作,筛查面覆盖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和居委会,时间紧、任务重。
    当时,电脑还未得到普及,但为了筛查工作需要,上级部门专门配置了电脑;为了做好保密工作,还要使用难度较高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科室唯一的信息管理人员,当时宋晓雅感到压力非常大。
    她从零开始学习,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筛查工作开始后,她每天都要进行数据录入、汇总、分析。历时3个多月的筛查工作,她几乎每天都在忙碌着,白天的吃饭时间是挤出来的;晚上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困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醒了继续工作,在办公室吃、住……这样,她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8小时以上。为了保证筛查数据信息质量,她对全县筛查数据又进行核对。
    同事们记得,在即将提交资料的最后一个晚上,宋晓雅的眼睛已经是极度疲劳,看不清电脑屏幕数据的她,只能离电脑近点儿,再近点儿,她的脸几乎贴到屏幕上;直到睁大双眼也看不清楚时,就只好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由于暗娼和男男同性恋人群防范意识差,干预比较困难。作为未婚女性,宋晓雅不方便出入高危人群活动场所,做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她积极协调妇科医生,深入相关场所与高危人群面对面沟通;对于不配合的人员,就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他们,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咨询、检测等服务。
时刻牵挂着服务对象
    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很多时候,跟他们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刚确认为阳性的时候,他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不愿意接受帮助和治疗。
    有一次,宋晓雅给一位新确认为阳性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打电话,打了多次都未接通。宋晓雅就坚持每天给他发送一条信息,依然没有得到回复。
    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她接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打来的电话,“谢谢!你对我非常关心,请你以后不要再打这个电话了,我马上就消失了。在临走之前,给你打个招呼,不然,感觉对不住你。”话说完后,这个电话便处于关机状态。
    担心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宋晓雅通过乡卫生院找到乡村医生的电话,让乡村医生找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妈妈。当得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在家里时,宋晓雅松了一口气。随后,宋晓雅又想办法与其见面,进行心理疏导。经过耐心沟通,这位感染者顺利接受了治疗。
    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真正帮助他们,2012年~2014年间,宋晓雅还自费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和公共营养师培训学习,并取得了三级心理咨询师和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
    十几年来,宋晓雅把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艾防事业,她说:“在工作中,我遇到过困难,经历过痛苦,但也收获了快乐和感动。艾防事业已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郝军超:找准切入点 工作有亮点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随着时代的变迁,同性恋和暗娼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人群。对同性恋和卖淫嫖娼人员的高危行为干预是降低艾滋病感染的重要措施。
    在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27年的郝军超,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15年,一直坚守在艾防一线。郝军超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特殊人群高危行为干预方法。
    同性恋群体比较特殊和隐蔽,他们不想让家人和朋友知道自己是同性恋。曾经一个患者持续发热、头痛,检查化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查结果可疑。郝军超和患者的母亲一起询问患者以往有没有高危行为,患者给予否认。经过考虑,郝军超独自与患者进行沟通,患者终于承认有同性恋行为,几年来一直没有采取保护措施。郝军超当天就让患者到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第二天,就确认该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病毒性脑膜炎、淋菌性脑膜炎;病情危急,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该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出院后没有回家,直接找到郝军超,感激地说:“谢谢您!郝大夫,若不是您给予帮助,我恐怕没命了。”
    在2019年8月,志愿者和一个同性恋韩某某沟通时,听韩某某说在今年5月有过高危性行为,并计划到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告诉他在高危性行为以后是不能献血的,在窗口期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无法查到的。韩某某就买了试纸进行检测,结果呈阳性。郝军超得知情况后,立刻联系到在外打工的韩某某,以及其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科的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给韩某某做了初筛和确证实验,最终确认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于处理及时,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
    有一次,郝军超的办公室来了两个咨询者,说有过几次高危性行为。郝军超通过询问,了解到个别洗浴中心和足疗店的客人和按摩小姐出去开房。郝军超就和卫生监督部门联系,对一些可能存在“交易”活动的洗浴中心和足浴按摩店开展调查。根据他们的活动特点,郝军超选择在晚上,在人员比较集中时为他们做抽血、检查;在抽血时,为他们讲解艾滋病和性病的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以及注意事项。
    郝军超认为,做好防治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要找出切入点,根据各类人群分布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要有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别人另类的眼光;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深入这些场所了解情况,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黄守海:艾滋病防治战线上的白衣战士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聂玉刚

   在艾滋病预防救治中,医务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犹如冬日里的阳光,抚慰着一个个陷入绝望、敏感而痛苦的艾滋病患者。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黄守海,就是众多值守艾防战线的白衣战士中的一员。
    在艾防工作中,黄守海总是想方设法把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个人状况、家庭情况等,他都了如指掌。谁有困难、谁需要帮助时,他都会不遗余力。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晚上,他都做到有呼必应。2017年12月,一个患者来濮阳市区看病时,丢了钱包,本来就经济困难,却“屋漏偏逢连阴雨”。于是,患者联系到黄守海,说明了情况。黄守海马上赶到医院,帮患者看病、买药,还有返程的车票。当时,患者深深地向黄守海鞠躬道谢。
    “在村里,我像一个瘟神一样,生不如死。”2018年,一个患者向黄守海倾诉,自己因不幸感染上艾滋病病毒,患病的消息在村里泄露了。于是,邻居、熟人见了患者都绕道走,不敢与其说话,不敢与其往来。同时,患者10岁的女儿也被同学排挤,同学不敢与她同桌学习、共同玩耍,以致其十分孤独,不想上学了。
    黄守海知道这个信息后,首先耐心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思想压力。随后,黄守海带着宣传资料来到患者所居住的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对村民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发放了艾滋病防治资料,还和患者一起劳动。随后,黄守海又去患者女儿就读的学校,组织师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学习,他们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后来,这个患者才慢慢被大家接受,他的女儿也恢复了正常学习、生活。
    黄守海坦言,与一般的疾病防控不同,防治艾滋病不仅要构筑完善的医疗体系,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包容、接纳。在黄守海看来,让艾滋病患者前行的路不再孤独,需要搭建“爱的方程式”扫清各种障碍:首先要扫清对艾滋病患者“另眼相待”的心理障碍,在换位思考中自觉平等相待,主动施以援手,才能让更多艾滋病患者走出阴影。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