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坚守,他始终在重症患者身旁

2020-02-2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6184 次 

本报记者 刘 旸

2月28日,河南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级响应已经35天了。作为河南省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国俊不分昼夜奔忙。为了一句“守好河南南大门”的承诺,他和团队24小时坚守,已经连续25天工作在河南省确诊病例数量最多的信阳市。
记者打通张国俊电话的时候,已是22时55分。“信阳市今天还有102位住院患者,疫情不退我们专家组就不退。”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张国俊,声音略显疲惫,“这是我的专业,这种时候就该我们上!”在呼吸危重症领域深耕30多年的他,对坚守一线给出这样的解释。
17年,3场战“疫”,他冲在最前面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张国俊比普通人更早警觉。“2020年元旦后,张主任就开始关注武汉新冠肺炎的消息,因为他参与过‘非典’、甲流(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控,对这类疾病比较敏感。”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医师王华启说,那时,张国俊就开始在科室的工作群里共享一些武汉新冠肺炎救治的典型病例信息,提醒科室医护人员学习、认识这一新的疾病,并着手收集相关信息。
既是学生又是同事,与张国俊相识17年的王华启,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意识到张国俊工作节奏的变化。“一周后,钟南山院士发布了新冠肺炎确定人传人的消息。张主任立刻通知全科室人员春节假期期间不要离开郑州,做好全员在岗的准备。第二天,张主任就主动请命参与全省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
那一天,是1月15日。“我做好准备,什么时候通知我,我随时就位!”当天,张国俊成为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张主任第一时间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一点也不意外。”王华启回忆说,17年前,“非典”肆虐全国,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张国俊没有退缩,第一个报名进入“非典”病房。11年前,在抗击甲流的战役当中,张国俊再次选择了冲锋在一线。
“我还是学生时,张老师常说,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危急关头要用实际行动干点实际的活儿。这是医生的本分。我想,这就是17年后张老师再次作为省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站到抗击新冠肺炎最前线的原因吧!”王华启说。
此后的几天里,张国俊变得异常忙碌。作为组长,他带领业务骨干加班加点,出台疫情应对方案、下沉一线救治患者;作为省级专家,他指导一线医护人员快速掌握诊疗方案、会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科室主任,他深夜还在协助同事分析影像报告、指导他们做好院感防控工作……
自1月24日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以来,人们时常在新闻发布会上听到张国俊进行病例分析;基层呼吸科医生每天通过全省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在线会诊指导系统听到张国俊的远程指导。
34天,每天18小时,他守在患者身旁
随着疫情的发展,在河南省与湖北省接壤处的信阳市,每日确诊病例数居全省首位,而且危重症患者最多、救治难度极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是共产党员,有33年党龄,我申请去信阳,‘守好河南的南大门’!”2月3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派出省级专家赴17个省辖市支援当地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治。张国俊主动请缨到重症患者最多的信阳市去,并立下了“守好河南南大门”的军令状。
这一次,随张国俊一起抵达信阳的除了省级专家,还有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骨干力量,以及从该院紧急转运至信阳的两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
“这两台ECMO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时,派上了大用场。”25天来,一直和张国俊工作在一起的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三科副主任许爱国说,抵达伊始,张国俊和专家团队就着手为每一位危重症患者制定“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其中,两位使用ECMO的危重症患者成功撤机,成为方案有效的最佳佐证。
1月31日,27岁的新冠肺炎产妇合并急性妊娠脂肪肝,在信阳市紧急进行了剖宫产手术,分娩一名男婴。张国俊看到产妇病历时,她已经处在危重症患者之列。张国俊和专家组紧急查看患者检查报告、综合判断患者病情,与当地医生充分沟通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拟定ECMO治疗方案。
“一套ECMO系统,由监控器、一次性血泵和肺膜组成。用到ECMO的患者情况已经非常危急,用或不用都存在风险。治疗时,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24小时监护,随时评估其凝血和出血风险,再加上机器本身操作复杂,对医疗团队的技术要求更高。”许爱国说。
上了ECMO,张国俊和专家团队时刻关注产妇的病程进展:上机、撤机、拔除气管插管、停用呼吸机、从危重症病房转至普通病房……她的每一步好转,张国俊都第一时间知晓。“2月6日拔管,她冲我们伸拇指时还有气无力。第二天会诊时,她脸色红润了很多,手一下子就高高举起。”张国俊说,这位产妇成为河南省第一例成功撤机的患者。
2月12日,信阳市又有一位危重症患者成功撤离ECMO。这些好消息更增加了张国俊和专家团队对“一人一策”施治的信心。
在信阳市光山县,张国俊发现这里的患者数量居信阳市第一位,但诊断阳性率仅20%。他立即着手收集信息,开展调研,综合研判后拿出了针对性建议:加强培训,取咽拭子的方法要改进,取深度样本;取标本的人员要固定,规范操作;标本送检的时效性要加强;对高度疑似的患者,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调整后,光山县诊断阳性率提高到48%。
在信阳市的定点救治医院,张国俊建议危重症患者进重症监护室,根据情况进行体外膜肺氧合机或气管插管,专人护理;对亚重症患者注意监测,并经鼻高流量吸氧;对普通患者也要做好隔离,检测到位等。这些精准举措进一步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减缓了病情进展。
实际上,从抵达信阳市的那一刻起,张国俊和专家组成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8小时左右。张国俊更是把自己的微信推送给信阳市八县二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同行工作、推进诊断流程的同质化,常常是白天院内会诊、晚上微信会诊,直至深夜才能休息。
不获全胜不轻言成功
“张主任到信阳工作后,我们几乎天天有联系。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有什么困难,只有在申请向信阳支持医用防护用品时,他的声音略显哽咽。”郑大一附院副院长苟建军说,张国俊也是郑大一附院大内科党总支书记,他支援信阳、无畏风险、关爱同行的精神,正在激励着身边的年轻人。
“现在,张主任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25位医生中的15位,冲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不是在隔离病区,就是在发热门诊。他们都在张主任的带动下,发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整体学科技术优势,挽救更多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苟建军说。
2月18日~19日,被信阳医务工作者称为“大转运”的重症、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开始了。依据全省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应转尽转、应转快转”的原则,在充分评估重症、危重症患者转诊风险、确保转诊安全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把这些患者转诊到省内救治力量最强的郑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这一次,张国俊和专家团队又冲在了最前面。
“危重症患者转运也是难度很高的工作,除了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还要为其配备合适的转运设备。许多在信阳乡村的患者,需要我们先跟车转运至信阳市,再从信阳市转诊至郑州。”许爱国说,张国俊和他几乎对每一位转运患者都进行了细致评估,细致到每一项生命体征每一个小时的变化。
“转运期间,在我们的工作群里,每天都会收到张主任从信阳发回的转诊至郑大一附院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信息。持续性沟通,保障了连续性治疗。”王华启说。
转运走重症、危重症患者,张国俊依然没有放松,他依然坚守在每天会诊、评估信阳市确诊病例的第一线。由于擅长肉眼准确辨识CT影像中肺部小结节、毛玻璃阴影以及肺间质纤维化,他再次坚守一线、发挥专长,通过微信帮助来自全省的同行审片、阅片,每天忙碌到深夜。
现在,信阳的确诊病例还没有完全治愈。张国俊的坚守还在继续,他正用实际行动践行不获全胜不轻言成功。他说:“对于疑难病例我有一定的经验,我一定要发挥好我的作用!”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