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疾病防控中优势凸显

2020-07-0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757 次 

中医药在疾病防控中优势凸显
□朱剑飞  辛 凯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依然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防控的历史实践中,中医药发展了完备的防疫学理论,构建了成熟的中医药防疫学知识体系,在历史上的重大疾病防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运用于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的防治,均取得良好成绩。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表现突出,疗效显著。这充分证明抗击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中医药不可或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为护佑群众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
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作用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发展,卫生健康问题复杂多变,解决好卫生健康问题,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对于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意义重大。
    发挥治未病和养生理念,普及防病知识,加强健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养生的民族,应加强治未病理念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推广和传播,把疾病防治重心前移,普及未病先防知识。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和健康理念进校园、进企事业单位,进入社区和广大农村,开展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收入群体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中医药健康教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使广大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中医药临床救治服务能力。要完善国家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给中医临床救治提供服务机会。要分类指导,分级管理,逐步建立分层医疗机构,明确中医诊疗在不同医院的服务体系和评价标准,提高中医在医疗机构中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建立中医药参与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救治机制,保证中医药及时参与重大突发疾病和传染病的救治。在中医医院中,继续提高中医药参与诊治的比例,让中医药特色在中医药专科医院中率先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提高救治率。推动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提高基层中医药临床救治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遍布整个医疗体系。
    推动中医药人力资源建设。推动中医药教育进入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培养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打下基础。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中医药专业的教育力度,打通人文、科技、哲学、医学的融合通道,扩大学生视野,积极培养中医药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突出中医经典教学和中医思维提高课程,凸显中医药特色。合理设计实习实训课程,增加临床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比例,提高中医药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者继续教育体系,鼓励中医药人才积极参加中医药特色专题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医生的中医思维。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引导,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加强对中医药相关内容的考核,引导中医药人才具有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动各个关键环节发展
在中医药科研中提高创新能力

   中医药学要焕发活力,满足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战略需求,必须牢记守正创新的要求,结合科技发展,实行多学科融合发展,创新科研机制体制,在中医药各个关键环节融合创新因素,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
    创新中医药科研体系。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找准束缚中医药科研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因素,破除阻碍中医药科研活力的不利因素,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入中医药科研工作。建立健全与中医药特点相符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中医药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等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使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符合新时代中医药科研工作实际和需要。分层级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并统筹整合,增强中医药科研工作合力。
    做好中医药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世界科研最新发展趋势,把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解决中医药核心关键问题,对中医药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坚持把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工作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要做到科学研究和临床救治同步进行,一边进行临床工作,搜集数据、总结经验;一边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分析,把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推动中医药科研服务临床的实际应用能力。坚持把中药新药开发、经典方剂开发的项目作为重点科研项目进行支持,开发疗效显著的中药产品,提高中药产品的临床应用率,取得重大中药产品开发和中医诊疗重大成果。对中医药重大成果的登记、申报、评价和应用等环节实行绿色通道,促进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第一时间服务于国家需要和实际应用。
    做好中医药大数据建设。加大中医药大数据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稳定的中医药大数据人才队伍。中医药大数据建设牵涉到中医、中药、文献、信息、工程等学科,属于交叉学科。要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等的协作配合,形成中医药大数据建设的凝聚力。在此过程中,聚集一批能力强、素质高、多学科的人才,建立稳定的中医药信息大数据队伍。各级政府和中医药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建设的顶层设计,分级分批建设一批中医药大数据建设中心,推进不同数据信息中心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优势,整合中医药信息,挖掘中医药临床救治经验,明确中医药临床防治救治规律,提高中医药临床的创新能力。

推动中医药融合发展
提升医教协同、中西医结合水平

   加强医教协同。促进中医学本科培训、中医学专科培训和中医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一步规范。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规范化培训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培训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医教协同的规范化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充分发挥培养基地的名师资源,实行中医药培训的特色师承传统,提高中医思维能力,培养中医人才相对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知识与技能体系。
    加强师承教育。建立高质量的考评标准,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是中医传承的质量保障。推动理论考试和临床考试相结合,不仅是对中医名家中医思维、独特理论、诊疗思想的测试,还要注重考查师承教育的临床表现,考查跟师人员是否能够把名医名家的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否能把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应用到科研中。促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全过程监督课程培训、跟师培训、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做到过程量化管理,做到跟师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根据跟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严格考核师承内容评价。建立中医药院士工作室、国医大师工作室、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名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项目。设立中医药名医名家思想挖掘整理专项课题,鼓励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临床医院积极申报立项,共同挖掘中医药师承教育方面的特色思想和理论,把名医名家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中医药传承特色。
    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坚持中医药特色,吸收最新科技和西医科研成果,建立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找准结合的途径和手段,明确结合领域,推进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改革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西医结合课程的比例,探索本硕连读或者硕博连读的专业培养模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中西医结合专业。坚持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加大中医药临床和科研数据分析力度,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检验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以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促进中西医主动和有效结合。
    (朱剑飞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辛凯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