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

2020-07-0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1864 次 

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
□郑学农

   中医思维是中医师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病证及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实施和验证,以探求疾病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医临床思维体现在整个辨证施治过程中,包括对通过四诊合参得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立病因、病位、病性,正确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中医临床思维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怎样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全面掌握患者资料,网格化管理,去伪存真
    全面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仅详细询问患者发病的原因,此次发作(或历次发作)、加重的诱因,患病后检查、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疗效如何,现在的病情,既往史、个人史、妇女的经带胎产史等,还应对患者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有所了解,对患者所有资料进行网格化管理。这样,对患者发病的原因基本上心中有数。搞清楚病因,对病机的探究就更接近本质规律。比如,一个反复胃胀的患者,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以及生化检查等结果均无异常,经常食后发作,多食加重,早饱嗳气吞酸,纳差,排气臭秽,舌苔白腻,脉滑。看到这里,一些医生会辨证其为饮食停滞。但是,医生继续追问病史,又了解到患者最近工作压力大、夫妻关系紧张、心情抑郁后,就会恍然大悟,这其实是因肝气郁结,导致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辨证为肝胃不和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已经有了辨病论治及辨证论治的雏形。关于辨病论治,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在辨病的基础上,用六经辨证治疗疾病,开辨证施治之先河。中医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如今中医医院有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现代医学检查具有辅助检查和望诊之延伸的意义。因此,应该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诊治疾病,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勤求古训,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我们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古今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正确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方法,与现代医学检查紧密联系,中西并重,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认为,中医需要悟性。悟性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辨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得良好疗效的能力。而提高悟性,需要博览群书,勤求古训,不仅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重视跨学科学习,还要不断探究、创新,这样才能提高中医思维的高度及深度,才能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
 (作者供职于延津县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