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疑难疾病的辨证思路

2020-07-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140 次 

诊治疑难疾病的辨证思路
□毛峥嵘

   毛德西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毛德西老师临证50余载,实践经验丰富,特别是治疗疑难疾病,其辨证灵活,施治有序,或内外合治,或针药兼施,时常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笔者有幸跟随毛老师学习,在长期侍诊、学习理法方药的同时,取得了一些进步。
    在临证时,毛老师指出,疑难疾病既有贯穿于疾病全过程的“病”,也有表现为疾病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证”。其疑难程度,不仅取决于正气虚实、邪气兼夹等因素,还与医生的学术水平和临证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综合脉证

   由于疑难疾病病情复杂,不能用单一方法辨别,要有选择性地运用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进行综合分析。诸种辨证方法的基本法则是寻位、求因、定性。
    寻位: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变化,其存在形式都依附于内脏及其所属的组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的“必先五脏”。这说明寻求五脏在疾病中的地位。除五脏六腑之外,其所属的经络、筋、骨、脉、皮、肌肉及五官、二阴等,都是致病因子的归宿。疾病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但证候的位置却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变化不定。例如肝硬化,疾病位置在肝,但证候的位置却有肝脾、肝胃、肝肾以及在气、在水、在血之间,这种寻位法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应进行谨慎辨别、分析,方可找到病因、病机,对证施治。
    求因:凡有明显致病因素,比如起居、衣着、饮食、劳逸、情绪、外伤,以及气候、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一目了然,比较容易辨别。对于那些不能提供明确病因的患者,医生就要采用审证求因法分析证候性质。基本方法应当是询问起病时间、追问发病症状、分析个体差异等。比如起病时间与发病季节和时辰有关;发病症状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变化有关;个体差异与体质因素有关;心身喜恶与虚实寒冷等有关。特别是那些由内风、内寒(阳虚)、内湿、内火、内燥、食滞、痰饮、瘀血所致的病证,大多是由审证求因而得知的。这种求因法对选择用药颇有对应性。
    定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的“有无盛虚”,就是要求对证候做出性质(病性)判断。如果我们把病位、病因作为“目”,那么病性就是“纲”,对于疑难疾病的兼夹证候,中间证候与变异证候来说,证候性质的内容就比较复杂。例加肺病晚期的肺肾阴虚、热毒燔灼证、痰热结肺、饮停胸中证等,均涉及两个脏器的部位、两种体质因素等,这还不包括量的因素。由此可见,对于疑难疾病的证候定性,并不是简单组合,而是对多种辨证方法的高度概括。《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了19条病机,就是古代医家对诸多证候性质的初步归纳。

辨别动态

   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因此,医家在诊治疾病时,要注意证候的主次、病势的趋向以及病证的缓急。唯有如此,才能把握证候的本质。
    审主次:审主次时不可主观臆断妄加分序,应在完全搜集疾病资料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不仅运用中医“四诊”了解病性,还有必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病证的微观变化。《伤寒杂病论》记载:“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从众多症状中抓主症的范例。对于脉症不一致时,过去有“伤寒从症不从脉,杂病从脉不从症”之说,不可盲目随从,应灵活运用。
    察趋势: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叙述代脉时说“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以脉象的歇止次数来测定凶吉,对心脏病尤为重要。当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有相对静止状态,正是这种静止状态,蕴含着不被人们重视的变化征兆。征兆的表现,或见于脉,或见于舌,或见于面,或见于四肢,医者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观察力,正确迅速地做出判断。
    明缓急:如果两种证候重叠出现在一种疾病中,而且这两种证候并非互相派生的产物,那么在辨证时就要注意何缓何急。许多疑难疾病包含急缓两种证候,或先患瘤疾后染卒疾,或两种并存,其中一证突然恶化,大多变化快的为急证,固定不移的为缓证;关于元气存亡的为急证,损伤元气不多的为缓证;九窍闭而不通的为急证,神清便通的为缓证。不辨缓急,就不可能正确实施“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法则。
    疑难疾病的多变性、复杂性给辨证定性带来了一定困难,医者应具有“读书多而临证少,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临证多而读书少,则大海茫茫,望洋莫辨,是以读书临证,两不可废”(清代程芝田撰写的《医法心传》)之精神,才能做到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